多彩田畴绘“丰”景
——我市以粮食为基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我市农民在收获粮食(资料图)
金秋时节,我市随处可见的丰收景象绘成一幅多彩的壮美画卷。年丰时稔,穰穰满家,它一头连着粮食安全重任,一头连着乡村振兴战略,更是全市上下联动、多措并举发展现代农业、助推粮食增产的具体体现。
提升粮食产能
保障粮食安全
10月8日,在滑县小铺乡的高标准农田内,成方连片的玉米茎粗叶茂,散发着丰收的芳香。远处,收割机穿梭其中,摘棒、剥皮、秸秆粉碎一体作业,将金黄的玉米装满运粮车。“今年,我种植的1000亩玉米应用了玉米适时晚收增产技术,比往年晚收一星期左右,不仅不耽误小麦播种,还充分延长了玉米的灌浆时间,增加了粒重,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种粮大户王付强说。
今年以来,为圆满完成粮食油料生产目标,我市扎实开展单产提升行动,在全市建设15万亩小麦、58万亩玉米、2万亩大豆、10万亩花生高产示范区,带动全市粮油作物大面积增产。近年来,我市依托本地企业生产植保无人机的优势,科学开展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创立政府购买服务的航空植保“安阳模式”,被农业农村部作为首批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连续开创了全国百万亩小麦病虫害航空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规模化应急防控、整县制推进“一喷三防”的先河。2024年,全市投入资金3023.9万元,开展小麦“一喷三防”统防统治218.4万亩次。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头等大事,落实党政同责要求,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升粮食综合产能,牢牢扛稳确保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今年全市夏粮平均单产489.91公斤,增长3.42%;夏粮总产212.89万吨,增长3.31%,单产和总产双创历史新高。
强化科技赋能
丰收成色更足
今年“三夏”期间,在广润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由安阳全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全省首家千亩无人农场迎来首次小麦无人化全链条实际生产,无人驾驶收割机驰骋在广阔田野间,实现了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操作,大大提高种植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
作为我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以“互联网+农业服务”为载体,探索创新航空植保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农药化工+农用无人机研发+植保飞防服务+农业资源共享平台”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当前,我市正在与中国农科院共同建设安阳创新基地,利用我市的地理优势、选育品种的广适性和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现有的建设、试验用地,布局小麦玉米、生物安全、生猪肉鸡、动物营养与饲料等科研力量,高水平开展科研攻坚,努力将创新基地打造成为“中原农谷”的重要支撑、农业科技领域的“国之重器”,建成一流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乡村振兴示范高地、农耕文明传播高地,更好地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服务河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我们要坚持‘边建设、边科研、边转化’,服务承接好科研力量转移,遴选一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合作社对接中国农科院科研成果,重点围绕小麦、玉米、大豆、油料、生猪、肉鸡5个产业打造全产业链平台,推动相关科技成果优先在我市转化。”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探索新型模式
催开春色满园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近年来,我市各地各部门持续努力、广大农民群众辛勤付出,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乡村全面振兴。
在汤阴县菜园镇东森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摆放着五颜六色的小麦样品。“这可不是普通的小麦,它们不仅麦粒颜色不同,麦秆、麦穗、麦芒也都不相同。”该公司负责人李君在他们的试验基地生长着三四十种小麦新品种,麦粒有黑色、紫色、蓝色、绿色、棕色等多种颜色,不仅营养价值高,经济收益比普通小麦也要高出不少。
菜园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镇立足产业布局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培育涉农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彩色小麦在“政策帮、龙头带、产业化”的发展环境中,正迸发勃勃生机。同时,菜园镇通过“双绑”模式带动周边农户从中受益,助力乡村振兴。
为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我市还积极探索多村联盟的新模式,抱团发展集体经济,按照“地理位置相近、产业发展相融、资源优势互补、发展规模适当”的思路,在安阳县永和镇八个村庄试点成立集体经济发展“八村联盟”,实现主体联合、要素联合、产业联合,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实力,探索了平原农区村村联合发展集体经济的一条新路子。
“此外,我们还总结推广了‘三变’改革‘冯庄模式’、土地流转‘草坡模式’、统购统销‘瓦岗寨模式’、乡村旅游‘石板岩模式’、物业租赁‘聂村模式’、整村运营‘西裴模式’、抱团发展‘八村联盟模式’、林下经济‘东岗模式’、‘三产’融合‘南荆张模式’、乡脉经济‘采桑模式’等十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拓宽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增收渠道,提升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我们还将持续总结推广韩陵镇六村联营、白璧镇四村联建等发展模式,推动乡村产业‘一枝独秀’向村强民富‘满园春色’转变。”
(记者 郭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