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安政

【打印】

【字体:

标  题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 E0001-01-2022-00046 失效时间
发文机关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2年07月16日
发文字号 安政〔2022〕24号 发布时间 2022年08月12日
有 效 性 有效

安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安阳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
规 划 的 通 知
安政〔2022〕24号

时间:2022-08-12 来源: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现将《安阳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2年7月16日  

安阳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市优化产业结构、加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对于全面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规模能级、建成新时代区域中心强市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更是我市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叠加的关键时期,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时期。根据《河南省“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认清发展新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市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新兴服务业蓬勃兴起,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发展质效不断提升,改革开放成果丰硕,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贡献进一步增强。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634.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52.9亿元,年均增速达7.8%,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40.7%提高到45.8%,第三产业占比持续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2015年的675.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856.4亿元,年均增长4.9%。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逐年提高,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的重要引擎。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服务加快发展。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三大传统优势行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2016年的44.9%下降至2020年40.4%。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转型增效明显,安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列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文化旅游业全域化、国际化步伐加快,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十三五”以来,接待国内外游客超1.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881亿元。以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通航服务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成立安阳市科技创新研究院,建成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入选全国首批国家工业电子商务区域试点城市、全国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和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

  ——产业布局日趋合理,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了市区、林州市和滑县等3个商务中心区,文峰区、北关区、殷都区、龙安区、安阳县、内黄县、汤阴县等7个特色商业区;创建内黄果蔬城、林州国家863红旗渠科技产业园、豫北跨境电商产业园等一批服务业专业园区;建成万庄安阳物流园、安阳象道物流园、国际物流港、大通物流园、武丁钢铁物流园、安运交通物流园等15个物流园区。服务业载体建设初见成效,服务业集聚发展效应突出,引领带动全市服务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改革创新继续深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十三五”以来,全市深入推进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出台了《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中心城区服务业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安阳机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推进,万庄保税仓库建成投运,保税物流中心取得省支持,出海国际物流通道正式开通,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面使用,外向型经济实现良好发展。

  (二)发展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服务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迎来新的变化。

  国内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我市有较好制造业基础,但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持续发展,必须更加注重与服务业的融合,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同时,我国已进入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服务经济新时代,居民消费呈现出从有形物质产品向更多服务消费转变的明显特征,文体娱乐、健康养老、休闲旅游等新兴服务业态不断涌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安阳在新常态下扩大新供给、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新基建”全面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我市数字经济具备一定基础,特别是在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领域具备先发优势,实施服务业数字化改造、数字化赋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潜力可观,将有力促进服务业创新升级。同时,随着国内交通高速化、便捷化,将进一步强化安阳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势。

  国家、省实施重大战略布局,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空间。国家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原城市群建设、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将全面提升中原腹地区域中心城市在国内大循环中的地位。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提升安阳区域中心城市规模能级,支持安阳建设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区域交通物流中心。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将积极融入国家、省重大战略布局,服务先进制造、提升城市能级、增进民生福祉,深度参与区域分工协作,现代服务业发展拥有广阔市场空间。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我市现代服务业在迎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创新能力不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规模偏小,创新投入亟待提升;融合发展不深,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能力有待提升;消费能级不高,高品质、精细化服务供给不足;市场主体规模偏小,龙头企业少,品牌、标准化建设仍需加强;集聚水平偏低,服务业集聚区规模相对较小,创新人才缺乏,专业化程度不高,对服务业优化升级影响较大;开放活力不足,平台载体少,现有平台功能尚未充分释放,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随着邯郸、濮阳、聊城、长治等周边城市加快发展,将带来人才、资金、企业等资源配置的竞争压力。

  进入新发展阶段,应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进一步推动区位优势再造,放大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科教人才、医疗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抓住用好机遇,迎接应对挑战,着力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开创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时代。

  二、树立发展新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坚持以建成“一个强市”、实现“八个领先”为引领,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不断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加快推进服务业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品牌化,努力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4+6+5”现代服务业新体系,进一步发挥服务业在增强安阳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城市规模能级中的支撑作用,推动全市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多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增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能力,以高质量的服务供给催生创造新的服务需求。

  坚持市场主导,高效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引导作用。顺应新形势新要求,维护市场规则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市场主体良性互动、要素资源高效利用的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跨界融合。抢抓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机遇,加快服务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打造发展新动能。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服务业各业态之间渗透交融,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坚持立足优势,特色发展。依托殷墟、甲骨文、易经、红旗渠等特色资源,以及物流、商贸、通航等优势服务产业,结合本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重点谋划差异化、有竞争力的服务业领域,加快引导、培育和扶持,打响“安阳服务”城市品牌。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引领作用,积极融入中原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以更大魄力、更高起点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加快破除制约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创造性,持续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和高质量发展动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4+6+5”现代服务业产业新体系,在豫北区域、中原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的经济活动影响力、资源配置能力和消费吸附力大幅提升,加快建设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强市。

  ——总量规模取得突破,产业结构实现优化。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50亿元左右,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0%,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47%,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传统服务业加速升级,品牌和区域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实力大幅提升,涌现一批行业骨干企业。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跨界融合步伐加快。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不断渗透融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及服务业不同领域间的相互渗透融合成为主流,着力培育一批创新活跃、带动效应突出的深度融合发展的企业、平台。

  ——集聚水平明显提升,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打造一批业态创新、功能完善的服务业集群,成为服务业发展的先导区、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服务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形成“一核两轴四区多点”的空间布局,重点强化中心城区服务业核心引擎地位,推动各县域服务业特色发展,不断扩大楼宇经济规模。

  ——对外开放大幅提升,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服务业对外开放领域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深化外贸转型升级,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创新发展服务贸易,引领提升区域合作水平,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优势产业在全省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到2025年,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1.2亿美元,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7亿美元。

  到2035年,发展形成高效专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和优质便捷的生活性服务业体系,现代服务业成为安阳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服务经济中心。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三、构建产业新体系

  增强服务业重点领域资源配置能力,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效能,构筑服务业综合竞争新优势,统筹构建“4+6+5”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建设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专栏3.1 “4+6+5”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4个支柱型服务业。文化旅游、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贸。

  6个成长型服务业。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商务服务、通航服务、节能环保服务。

  5个基础型服务业。健康服务、养老育幼、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房地产。

  (一)大力发展支柱型服务业

  1.文化旅游

  树立“大品牌、大格局、大产业、大服务、大市场”文旅发展思路,推进全域化发展、全产业融合、全要素配套,真正将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新优势,打造千亿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全国文化旅游强市。

  大品牌引领,大格局建设。以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为核心,建设展示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上古殷商文化旅游区,打造以殷墟甲骨文为核心的“中国字都”城市品牌。深入挖掘红旗渠精神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积极推动红旗渠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打造以红旗渠为基底的红色旅游品牌,做强“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国际知名的殷墟、红旗渠·太行大峡谷两大文化旅游发展极核,构建主题鲜明的历史文化、山水度假、乡村休闲、工业旅游四大文化旅游特色板块,打造安阳明清彰德古城历史文化旅游组团、曹魏文化旅游组团、彰武小南海文化旅游组团、林州太行山休闲旅游度假组团、汤阴三圣文化旅游组团、内黄农耕祭祖文化旅游组团、滑县运河古镇文化旅游组团。

  专栏3.2 各县(市、区)文旅发展重点

  中心城区。加快建设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及汉字公园、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殷墟遗址博物馆、安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河南省国际考古旅游示范区,创建国际一流考古旅游科研基地,打造国际汉字文化旅游圣地。

  林州市。发挥国家级风景区品牌带动作用,提升全域旅游发展品质,建设完善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旅游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红色研学、自然山水旅游、运动休闲旅游,打造全国研学旅游重要目的地。

  汤阴县。深入挖掘千年古县文化内涵,加快建设周易文化产业园、精忠报国城等一批特色文旅项目,提炼周易文化优秀内核,弘扬岳飞精忠报国精神,传承扁鹊中医康养文化,传诵诗经文化,打造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区。

  滑 县。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突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文化品牌塑造,积极推进大运河百工聚落片区、瓠子堤文化遗址保护工程、大运河宋船文化园等项目建设,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区。

  内黄县。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大力弘扬以二帝陵为代表的祖根文化,加快推进二帝陵•三杨庄文化旅游产业综合体建设,打造祖根文化旅游目的地。

  大产业融合,新业态引领。推动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商业、科技、体育、康养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山水旅游、红色旅游、航空运动游、古城游、研学游、寻根游、乡村游、生态游等旅游新业态。围绕历史文化资源,构建集文物博览、文化体验、演艺休闲、旅游节庆、特色会展、现代商业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带动文化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创新全域智慧旅游新模式,探索智慧旅游“新体验、新玩法”,设计搭建全域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打造全方位智慧旅游新体验,支持开发景区云上游、云上博物馆等线上旅游。培育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推动“甲骨文”等文化元素融入生产、生活和城市风貌建设环节,提升文化创意设计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

  大服务先行,大市场开拓。实施旅游交通畅达工程,加快推进安阳机场、高铁交通综合枢纽、沿太行高速公路安阳段、内林旅游高速公路专线、安阳高陵至殷墟旅游专线等项目建设,构建综合立体旅游交通网络。实施旅游设施提升工程,加快市文体中心、旅游智慧中心、城市书房等建设,提升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旅游功能,完善一批旅游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深挖国内外文旅消费市场,持续实施“迎客入安”活动,完善“惠游安阳”政策体系,推进豫晋冀鲁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与北京、西安、南京、杭州的战略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古城保护及旅游市场整体开发。加强与国际旅行商合作,开发国际旅游市场,完善涉外旅游服务体系,提升境外游客在安阳消费便利化水平。

  专栏3.3 文化旅游发展支撑

  历史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殷墟遗址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和汉字公园、安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工程、安阳高陵本体保护与园林景观整治、周易文化产业园、内黄三杨庄•二帝陵文化旅游产业综合体、滑县大运河百工聚落片区、滑县明福寺塔历史文化风貌区、滑县大运河宋船文化园等重点项目。

  山水度假旅游重点项目。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景区综合提升工程、淇淅河国家湿地公园、“两库一泉”风景区、汤河国家湿地公园、漳河峡谷国家湿地公园、滑县西湖生态旅游提质工程、昆玉山景区等重点项目。

  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推动太行山区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深化农耕文化内涵,力争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生态旅游示范镇20个,休闲观光园区15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15个,乡村旅游特色村60个。

  研学旅游。进一步提升红旗渠、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岳飞庙等国家级研学基地和羑里城、马氏庄园等省级研学基地服务水平,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学基地。建设红旗渠精神传承实践基地,打造全国一流的党性教育培训中心和红旗渠精神传播交流中心。

  工业旅游。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保护传承,加快建设原豫北纱厂旧址、安钢园林化工厂、滑县西纸厂、安阳卷烟厂(旧址)、安化集团老办公楼及尿素造粒塔、安阳玻壳厂等项目,开发一批文化创意基地、主题文化园区等工业旅游产品。

  体育旅游。引进1-2项国家级体育赛事,延伸赛事产业链条,发展山地、水上、冰雪、通用航空等运动休闲产业。

  2.现代金融

  以打造豫北金融服务中心为目标,着力发展高效安全、绿色普惠、开放创新的现代金融服务业,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到2025年,新增上市公司2-4家,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达到200家,直接融资规模达到200亿元。

  推动金融集聚发展。优化金融空间布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区域,鼓励文峰区高水平建设区域性股权投资中心,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投基金,发挥资本助力创新驱动的战略性作用。增强CBD中央商务区、世贸中心总部经济港金融集聚效应,提升殷都区金融商务区传统优势,积极招引各类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功能总部、特色专营机构等分支机构,提升中心城区金融集聚水平。加快发展融资性担保、小额贷款、典当、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等地方金融组织,支持和引导地方金融机构规范健康发展。

  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完善企业上市、挂牌工作服务指导,加大培育力度,推动我市发展前景好、成长性高的企业改制上市,鼓励我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通过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中原股权交易中心等获得多层次服务和支持。完善科创企业上市孵化机制,支持我市企业利用科创板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推动企业利用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直接融资,支持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开展各类创新业务。

  大力发展特色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汽车金融、消费金融等特色领域,开展投贷联动、商业保理、融资租赁和供应链金融等创新业务,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及担保补偿资金导向作用,促进银行、担保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强化乡村振兴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在安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红旗渠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开展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和质押融资。

  专栏3.4 现代金融发展支撑

  培育资本市场。巩固提升“百舸竞帆”企业上市挂牌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省定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一企一策”培育推进方案,加快重点企业上市进程,优化扩容全市上市和新三板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

  普惠金融。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有效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融资难题。深入推进农村综合产权抵(质)押贷款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不断延伸农村金融供应链。

  科技金融。积极对接省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实施“天使安阳”“金种子”计划,研究设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风险投资、股权投资。

  供应链金融。支持农资、新能源汽车、钢材、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绿色建材、蔬果等产业龙头企业协同金融机构,利用相关金融工具整合供应链资源,提供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赋能实体产业高质量发展。

  绿色金融。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加大对循环经济、低碳环保等领域的支持,开展能效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等绿色信贷。

  3.现代物流

  加快推进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推动物流业由基础性物流服务向高附加增值服务转型升级。到2025年,基本建成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预计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

  完善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围绕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推进铁路、公路、机场的互联互通,巩固提升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立公铁海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的交通运输网络,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加快安阳国际陆港建设,畅通出海通道,加强与东部港口的业务协同,稳定开行海铁联运班列,打造区域货物出海集散中心;优化陆向通道,全面融入国家物流枢纽网络,打造区域中欧班列始发地和目的地;开通空中航线,畅通安阳机场与安濮鹤区域的快速通道,打造区域航空货邮中心。加快林州、滑县等区域物流枢纽和节点建设,完善全市物流设施网络。积极实施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工程,加快万庄公铁物流园、大通物流园、豫北公铁物流园等公铁衔接型综合货运枢纽建设,大力推动安阳机电、钢材、农资等大宗物资“公转铁”“散改集”。

  畅通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完善城区配送网络,鼓励企业在市、县城区优化布局物流配送网点,巩固提升城市绿色配送示范工程,加强城市配送节点和社区配送设施建设,将末端配送设施纳入社区统一管理,推进设施共享共用,构建高效畅通的“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三级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加快农村物流快递网点布局,实施“快递进村”工程,鼓励发展“多站合一”的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一点多能”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推进县乡村物流共同配送,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

  提升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供应链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保税物流、绿色物流、智慧物流等物流新业态。引导物流企业面向我市钢铁、煤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创新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为生产企业提供采购物流、入厂物流、交付物流、回收物流等精细物流服务。发挥物流对农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建设预冷、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开展分拣、包装等流通加工业务。加快智慧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货物在途状态查询、运输价格查询、车货动态匹配等综合信息服务。

  专栏3.5 现代物流发展支撑

  多式联运枢纽。加快建成安阳机场,提升万庄安阳公铁物流园、林州市大通物流园、殷都区武丁物流园、文峰区象道物流园等综合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安阳豫北铁路物流产业园建设,打造多条精品多式联运品牌线路,构建便捷高效的多式联运枢纽体系。

  重要物流节点。加快滑县公铁智慧物流园、内黄县公转铁现代物流园、安阳县汽车物流园、林州市大运汽贸物流园、龙安区新四通物流园等区域物流节点建设,建立完善全市物流网络。

  大宗商品物流。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功能,引导钢材、农资、粮食等大宗商品物流嵌入国家物流枢纽服务系统,推动大宗商品物流以生产企业安排为主的传统模式向安阳枢纽为载体的集约模式转型,促进相关生产企业仓储资源合理配置。

  冷链物流。支持文峰区万邦农产品冷链物流园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北关区国药控股安阳物流中心改建项目、内黄果蔬城冷链二期项目、滑县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冷链物流项目、北关区沃森冷链提升项目等,建设完善一批鲜活农产品现代冷链物流节点。支持内黄县、滑县等农产品优势产区在产地推广产品预冷,建设中转冷藏保鲜设施和配送中心,推广运输全程温控技术,构建贯穿运输、分销、零售各环节的全程冷链。

  配送物流。加快建设“一枢纽、四中心、多节点”的配送体系,推进配送与集中采购、批发分销、网络零售等功能整合,优化网购商品在各县(市、区)分布式存储,发展集中仓储和共同配送,推动供、销、配、存、运一体化发展。

  应急物流。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和重点物流园区,优化应急物资储备空间布局,建立制度化的应急响应机制和协同机制,提高安阳及周边地区的救灾物资、粮食、医药、疫苗等应急物流快速响应和保障水平。

  保税物流。完善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口岸功能,加快建设安阳保税物流中心,加强与沿边口岸、沿海港口协同联动,提升国际物流通关效率,稳定运行中欧班列、铁海联运班列,打造区域进出口货物集散中心。

  绿色物流。积极推广绿色低碳技术,鼓励企业采用节能和清洁能源运输工具与物流装备,推广应用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发展回收物流,提高逆向物流服务水平。支持寄递企业使用低重高强包装箱,全面推广应用“瘦身胶带”,试点应用免胶带纸箱,减少邮件快件包装用量。

  供应链管理优化。重点依托国家物流枢纽,打造枢纽供应链服务平台,增强以多式联运为核心的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引导重点制造业、商贸业深度应用物流供应链管理,提升信息、资金、物流等配置流通效率,推动上下游企业实现协同采购、协同生产、协同物流,降低企业成本。

  4.现代商贸

  加快传统商贸服务改造提升,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建设区域现代商贸中心。到2025年,预计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200亿元。

  推进传统市场转型升级。积极盘活市场闲置空间资源,推动传统市场改造提升,加快建设新型市场,引导市场空间合理调整,支持各县(市、区)依托产品资源优势建设产地型专业市场,形成中心城区内市场以生活类零售服务为主、城区外市场以生产服务为主、各县(市、区)专业市场错位发展的市场功能体系。推动建设一批高品位特色商业街区,完善服务功能、强化环境综合整治,有机融合历史文化、城市记忆、产业特点等多元要素,打造一批经营业态丰富、质量品质优良、品牌特色突出、服务环境优美、独具安阳风情的重点商贸街区。

  推动传统零售业态创新。加快实体商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大力推进一批无人便利店、盒马鲜生、专卖体验店等新零售商店建设,推动传统零售向个性化、体验式服务转变。鼓励大型商业综合体提升零售比例,融入商务、酒店、餐饮、文化、休闲等功能,向体验型市场升级。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建设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支持本地零售企业优化市场布局,加快业态创新,激活商业发展活力。支持市场商户利用第三方平台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推进网商平台与实体市场的联动发展和双向赋能,推动传统商圈向高效便捷的智慧商圈转型升级。

  培育发展现代专业市场。以粮食、钢材、农资、汽车及配件、纺织服装、高端陶瓷、花卉苗木、果蔬批发、农副产品等为重点,建设一批市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完善的专业市场,鼓励专业市场搭建采购平台,建设仓储基地,以赋能商户为核心,以数据驱动为手段,向高端服务型、总部型、展贸型、电商化、创业创新型等现代市场转型发展。

  专栏3.6 现代商贸发展支撑

  重点项目。文峰区吾悦广场、安阳中深中心、居然之家,北关区柏庄产城融合示范园,龙安区万达广场综合体、商务中心,安阳县国际金融中心、海悦国际大厦、利源广场、首建安阳中心,内黄县万洋国际城市综合体,汤阴县滨河新城、中石化易捷大厦,林州市凤宝大厦、永和伯爵酒店,滑县投资大厦。

  特色商业街区。以古城保护工程为引领,创新提升安阳古城、道口古镇、水冶老街、岳庙古街等特色街区的服务业态,促进城区商贸与旅游休闲、文化创意、餐饮住宿等业态融合发展。

  现代专业市场。建设完善万庄期货交割物流园、欧蓓莎环球港、内黄果蔬城、龙安区汽车后市场产业园、龙泉花卉苗木交易市场、安阳国际汽车城、滑县齿科材料产业园等专业市场,培育一批规范化、智慧化现代专业市场。

  (二)培育壮大成长型服务业

  1.科技服务

  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科技服务主体,重点发展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研发设计和检验检测等领域,构建覆盖科技全链条、产品生命全周期的科技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科技服务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到2025年,预计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9%以上。

  推动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安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红旗渠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林州市国家863红旗渠科技产业园、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等,引进和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平台,积极创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检测检验中心、中试基地等重大平台,构建科技创新有效供给体系。加快安阳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发展,建设综合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巩固扩容中原学者工作站、院士工作中心,建立高端人才引领创新发展合作机制。依托安阳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完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在通用航空、精品钢、康复医疗、智能装备、食品医药等领域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构建专业权威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

  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研究开发、技术创新能力。支持引导安钢、安彩、光远新材料、全丰无人机、克能锂电等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行业研究院、共性技术平台。围绕主导产业和11个重点新兴产业链,健全“链长制”,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面向全国开展“揭榜挂帅”,攻克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改进科技项目管理方式,赋予科研人员更大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实国家、省、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积极培育我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推动大院大所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做大做强安阳技术交易市场。提升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综合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扶持政策,加大对科技成果中试熟化环节的支持力度,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移、转化。开展赋予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

  专栏3.7 科技服务发展支撑

  搭建创新服务平台。聚焦科技创新服务,建设综合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科技项目论证、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指导、高新技术培育、技术交易登记、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政策实施评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科技服务。

  建设创业孵化服务载体。巩固扩容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等平台,推动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孵化器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提升孵化项目科技含量。加快建成安阳大学科技园,进一步提升火炬研发园、火炬创业园、林州市国家863红旗渠科技产业园、中部易商谷产业园等园区科技服务功能,推动创新资源和创业要素集聚发展。

  发展检验检测服务。积极创建国家级医疗康复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国家级无人机检验检测中心,依托高新区积极争创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

  2.信息服务

  以打造“智慧安阳”为引领,持续加强信息传输能力建设,加快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助推安阳产业信息化和城市智慧化发展。到2025年,预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

  加快信息服务基础升级。加快布局重大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新型数字基础设施,高水平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经营、消费等各场景的融合应用能力,使新技术全面融入城市生产生活。以服务安阳为重点,加快建设辐射豫北区域的大数据云计算应用中心,深化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创新应用。推进农村家庭百兆光纤和乡镇以上区域5G网络全覆盖,降低农村信息网络使用成本。

  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加快培育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信息服务,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制造服务业,引导企业建立监测系统、应答中心、追溯体系等方式,提供远程运维、状态预警、故障诊断等在线服务。深化信息技术在物流、教育培训、文化旅游、人力资源、养老、家政等领域的创新引用,谋划一批数字服务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智慧服务平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业态培育及商业模式创新。

  着力提高软件开发和应用能力。积极开发工业应用程序,推进“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在钢铁、无人机、装备制造等领域分别建成重点行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智能型企业样板。面向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旅游、物流、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等行业需求,开发优秀软件产品,提供应用解决方案。持续培育林州市国家863红旗渠科技产业园,支持高新区、示范区建设软件产业园,引进一批行业骨干企业,推动软件产业集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专栏3.8 信息服务发展支撑

  实施百项场景示范应用。实施5G融合应用工程,优先在泛在低空、城市建设、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互联网融媒体应用等领域开展5G试点示范应用场景,打造100个以上5G场景应用示范项目。

  搭建数字化行业平台。聚焦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医疗健康、通航服务等重点领域,支持行业骨干企业搭建数字化平台,重点培育“钢铁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航空植保无人机产业资源协同云平台”“康复医疗设备工业互联网平台”“智慧锅炉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一批知名行业云平台。

  3.电子商务

  加快培育电子商务载体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深化应用领域,强化配套支撑,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力的区域电子商务中心。到2025年,预计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00亿元。

  大力培育电子商务平台。鼓励我市钢铁、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领域,自建专业性销售平台,加强与知名电商平台对接合作,培育一批集信息展示、交易结算、贸易融资等功能于一体的行业电商平台。巩固升级电商大厦、跨境电商产业园、中部易商谷等电商载体,壮大“铁合金现货网”“扁担百百网”“出口易”“中原钢材现货网”等电商平台,促进大宗商品电商平台提质发展。聚焦特色产业、县域经济等方向,积极打造县域电商服务中心,鼓励引导村民、返乡创业青年、种植大户等开办网店,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推进农产品出村进城。

  支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优化整合全市跨境电商园区,支持申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推动跨境电商集聚发展。加快申建汤阴县农产品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北关区纺织服装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推动跨境电商与外贸产业深度融合。支持有实力的跨境电商企业通过自建、租用、合作等方式,积极建设“海外仓”、海外运营中心和展览展示中心。引进大型跨境电商平台在我市设立分部和跨境贸易分拨中心,培育壮大通用国际、安阳锻压等本地跨境电商企业。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全球速卖通等跨境电商平台开展业务,拓宽产品出口渠道,促进我市特色产品跨境交易持续增长。

  深化电子商务创新应用。加快安阳制造“电商+”转型,鼓励传统制造业企业借力电子商务实现在采购、加工、设计、制造、销售、融资等各要素环节在线化、网络化和协同化,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化和平台化转型。鼓励专业批发市场、实体商贸零售企业重塑交易方式,开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社群电商、“小程序”电商等线上线下交易融合新业态,提升流通创新能力,促进产销更好衔接。挖掘农村电商发展潜力,鼓励安阳特色农产品和加工食品上线众多线上主流平台,支持内黄、汤阴申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打造“一县一区”电商品牌。

  专栏3.9 电子商务发展支撑

  重点电商平台。安阳电商大厦、豫北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内黄县跨境电商产业园区、文峰区中部易商谷电商产业园、北关区母婴电商产业园、安浙百亿级童装产业园、汤阴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内黄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滑县百亿级齿科产业园。

  发展直播电商。培育一批直播平台公司、直播孵化公司和主播达人,围绕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齿科材料、特色农产品以及文化旅游、人才服务等领域,大力发展“直播带货”“直播+岗位”“直播+旅游”等模式,推动线上新型消费发展。通过直播电商,推动安阳优势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建设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乡(镇)、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集聚综合管理、产业孵化、电商物流、人才培训、营销策划等多方位功能。加快县域农产品品牌培育、宣传、推广和质量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通道。

  4.商务服务

  加快发展以人力资源、会展服务、知识产权、会计服务、法律服务等为重点的商务服务,实施品牌和龙头带动战略,推动商务服务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

  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鼓励和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测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信息软件服务、人力资源薪酬绩效管理等新兴业态和新产品。依托安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红旗渠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载体,积极建设综合性人力资源要素市场、多功能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管理咨询、人才招聘、创业指导等人力资源服务,推动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化。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市场化兼并重组,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着力打造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运作的人力资源服务领军企业。

  积极发展会展服务业。在文化旅游、航空运动、康复医疗、特色农产品、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领域,积极推动一批国内外知名会展、大型会议、高端论坛在安落户,提高安阳会展服务区域影响力。积极打造线上展会新平台,推进展会业态创新,举办“云展览”,开展“云对接”“云洽谈”“云签约”,提升展示、宣传、洽谈等效果。围绕会展核心业务,大力发展广告、中介、策划咨询、装饰装潢、展会物流等配套服务产业,加快发展酒店、旅游、餐饮、零售、电子商务等关联产业,延伸会展产业链,进一步扩大会展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拓展其他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法律服务、评估检测、会计审计、广告咨询等商务服务,加快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咨询服务,着力发展融资、担保、产权交易、技术交易等中介服务,培育发展资产评估、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高资质的商务服务市场主体,推动各类商务服务机构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打造服务最优、成本最低的商务服务环境。

  专栏3.10 商务服务发展支撑

  人力资源服务。打造“洹泉涌流”升级版,持续实施“洹泉涌流·聚才兴安”招才引智活动,完善各项引进人才优惠服务机制,提升企业引才用才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来安就业创业。积极推动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

  会展服务。持续举办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安阳国际康复设备博览会、内黄果蔬产销大会等会展,积极申办滑翔伞亚州锦标赛、世界锦标赛等国际航空运动赛事,打造一批产品展示、文化旅游推介等方面的展会,支持发展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线上品牌展会,培育一批会展服务运营主体,有效促进我市会展经济发展。

  重点商务片区。优化提升市商务中心区、北关区商务中心区服务品质,加快推进宝莲寺高端商务区、高铁经济圈商务区建设,突出专业化、信息化服务功能,着力发展具有强力集聚效应和引领作用的现代服务业。

  5.通航服务

  依托我市得天独厚的航空资源优势,推动通航服务业快速发展,努力建成具有全国示范作用的区域通用航空产业创新发展中心,打响“中国航空运动之都”城市品牌。到2025年,预计航空客货运吞吐量分别达到35万人次、1155吨。

  完善现代通航服务产业体系。全面推进我市通用航空“两区三园”建设,构建集航空运输、综合运营、航空运动、教育培训、展示交易、文化创意、融资租赁和应急救援等于一体的现代通航服务产业体系。积极发展航空物流,推动安阳民用机场融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区域航空货运中转基地。引导有资质的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经营通航飞机4S、6S店及固定运营基地和通用航空维修基地,支持安阳县(示范区)加快建设面向豫北地区的飞行服务站,发展展示、销售、托管、维修、航行情报等专业服务。大力推进无人机驾驶航空试验区建设,全面开展无人机“城市场景”应用工作。依托国内首个5GSA对空专网,培育壮大无人机运营服务龙头企业,拓展检测测试、农林植保、警用安防、电力巡检、影视拍摄、监测测绘等应用服务。积极推动通航金融、保险与租赁服务,加快建设通航全产业链融资、通航经营安全保险和通航设备设施租赁等服务体系。以轻型运动飞机、航空运动装备交易为重点,打造知名航空运动装备交易中心。

  建设国家级航空人才培训基地。依托安阳航空运动学校、安阳工学院、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和安阳学院等高校,开展航空器驾驶操作、机务维修、航务签派、民航运输、航空服务、无人机综合应用等通航实用技术培训,建设全国知名通航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青少年航空科普研学基地。以新丝路国际飞行学院、中国滑翔运动学校和安阳航空运动培训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强航空运动人才培育的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航空专业培训机构,探索联合培养通航技术及管理人才,不断完善航空运动师资队伍。全面加强通航人才引进力度,鼓励通航企业参与专业人才选拔,赋予引进人才相应优惠政策,打造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团队。

  打造全国航空旅游目的地。依托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和通航机场,拓展旅游航空市场,着力培育“航空运动+”旅游观光、体验休闲等新业态。积极推进通用航空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发展,推动安林旅游等短途航班常态化,打造精品航空旅游线路。深化与国家体育总局合作,积极承办国际国内重要航空运动赛事活动,持续高水平举办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探索对接晋冀豫鲁入境旅游枢纽和国内主要旅游目的地,推动航空旅游对外合作。引导培育具有本土特色的通航爱好者俱乐部,发展集航空飞行服务、旅游度假和会员消费于一体的休闲服务,不断完善我市航空旅游行业服务质量。

  专栏3.11 通航服务发展支撑

  “两区三园”发展布局。两区:安阳市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安阳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三园:安阳航空培训与无人机产业园、安阳林州航空运动旅游产业园、安阳航空产业园(含安阳(汤阴)航空产业园和国际航空运动城)。

  航空物流服务。依托安阳民用机场建设空港现代物流园区,发展航空物流服务,建设完善航空货物处理以及增值服务等物流功能,培育1-2家航空物流运营企业。

  航空运动服务。围绕打造中国低空运动大本营,完善林虑山、太行山国际滑翔基地建设,形成一站式竞赛、服务、旅游平台,加快建设航空主题研学基地,积极开发航空研学课程体系,开发多条低空旅游航线。

  建设数字化平台。建设5G泛在低空测试基地,建成“两面一线”的5G泛在低空应用测试空域,开展多领域的低空物联网应用,扩展无人机及云平台5G技术的应用,为全国无人机、通航飞机、直升机等机型低空应用项目提供基于5G网络的安全管控、测控指挥和飞行数据管理服务。

  6.节能环保服务

  积极响应国家、省“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决策部署,突出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广泛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理念,丰富服务形式和内容,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益。到2025年,基本建立市场活跃、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节能环保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节能服务。鼓励发展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模式的节能服务业,引进、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重点行业企业提供节能项目设计、人员培训、节能诊断监测、信息咨询、运营维护等服务。支持大型重点用能单位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开展专业化节能服务,探索发展智慧能源管理等新模式。

  重点发展环保服务。鼓励环保服务公司开展一体化总集成总承包服务业务,以钢铁及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建材等产业为重点领域,发展环境咨询、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环境审计、绿色认证、环境培训等新兴服务。在工业污染治理、烟气脱硫脱硝、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培育环境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

  积极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服务。围绕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积极开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等工作,推进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建设,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促进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栏3.12 节能环保服务发展支撑

  培育重点企业。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创建一批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园区)。建立完善废旧家电回收体系,积极培育一批废旧家电回收试点企业。

  搭建服务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全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广“互联网+回收”新模式,构建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产品营销、溯源等信息化管理系统。

  (三)优化提升基础型服务业

  1.健康服务

  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建设区域医疗服务供给中心。到2025年,基本形成完善的健康产业体系,优质健康资源覆盖面有效扩大,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健康产业集群。

  加快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发挥安阳医疗服务综合优势,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基础,以健康管理和保障服务为重点,构建多层次协同的健康服务产业体系。加快打造以肿瘤医学、神经医学、口腔医学、眼科医学、中医儿科等为支撑的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眼科医院医疗机构和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强化社会办医精专特色。大力提升中医药康养服务能力,发展“中医康养”产业,支持建设一批体检中心、国医馆、名中医工作室、中医药康养基地。大力发展家庭医生服务,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积极发展“互联网+诊疗”服务,开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服务。

  大力发展康复医疗服务。加快康复医疗产业创新发展,依托康复医疗产业技术研究院、内黄康复医疗产业园、高新区康复医疗产业创新服务中心等载体,加快建设康复医疗协同创新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分级服务体系。积极开发智能化康复设备,发展穿戴式植入式智能设备、移动终端等,提供无接触、智慧化、个性化康复管理服务。

  加强体育健身服务。积极推进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的体育场馆和城乡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网络。积极培育航空运动、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产业。大力吸引社会资本,着力打造一批优秀体育服务业骨干企业,发展赛事策划、运营服务、营销推广等服务。积极发展运动俱乐部,打造一批户外运动休闲露营基地,开发徒步、攀岩、马拉松等体育产品,培育发展冰雪运动。

  专栏3.13 健康服务发展支撑

  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工程。建设一批医疗卫生服务项目,提升重大疫情疾病防控救治能力,建好市级“四所公立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新建市儿童医院),实现县级“三所公立医院”(1所公立综合医院、1所公立中医院、1所公立妇幼保健院)达标建设全覆盖,建设5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5个县域医疗中心。

  中医药创新发展。发挥中医药康复服务特色优势,积极开发药食同源、保健、中医美容等产品,打造一批中医药品牌,促进中医药服务创新发展。推动市、县中医院提质扩能,建成12个以上中医馆、8个以上示范中医馆。

  加强体育服务供给。新建、改扩建7个体育公园,建成500个足球场,打造“15分钟健身圈”。

  壮大医疗康复产业。从政策引领、创新发展、人才引进、优化环境等方面支持康复产业做大做强。到2025年,培育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康复企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2.养老育幼

  促进养老育幼服务健康发展,逐步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完善“一老一小”养育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55%,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在街道层面建设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机构),在社区层面建立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或日间照料中心,打造“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加快推进医养结合,深化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作发展,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推动在居家、社区、机构之间接续养老。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加快发展智慧养老服务,支持社会企业和专业机构运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创新发展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等养老服务模式。积极发展银发经济,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养老服务龙头企业,支持我市康复设备企业建设老年用品产业园区,带动适老产品供给和适老产业发展。

  增强育幼服务能力。落实国家生育政策,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鼓励依托社区、幼儿园、妇幼保健机构等新建和改扩建嵌入式、分布式、连锁化、专业化的托育服务设施,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的托育服务。支持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举办托育服务机构,支持公办机构发展普惠托育服务,鼓励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支持引入品牌企业发展集中运营的社区嵌入式服务网点,以市场化手段不断提升育幼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育幼品牌化、连锁化发展。

  加强服务规范和行业监管。完善养老育幼服务综合监管体系,以从业机构质量安全、从业人员、运营秩序等方面为重点加强监管,切实防范各类风险。实施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工作,开展示范性托育机构建设,推进养老育幼服务规范化发展。加大养老托育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开展岗前培训,有针对性的开展订单式培训。

  专栏3.14 养老育幼发展支撑

  社区养老服务。加快推进每个街道建成一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完善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培训指导等功能,新建200个以上城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开展全托、日托、助餐、助洁、助浴、助护等服务,逐步完善“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医养融合发展。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与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村卫生室与农村幸福院资源整合、服务衔接。到2025年,养老机构普遍具备医养结合能力,培育一批示范性项目。

  农村养老服务。优化拓展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功能,重点向农村高龄、失能等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依托村级幸福院等机构,开展多样化、有针对性的互助养老服务。

  育幼服务。推进示范性托育机构建设,积极创建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市。到2025年,每个城市社区建成1家以上托育服务机构,全市婴幼儿托位数达到2万个以上。

  3.教育培训

  依托我市教育资源,围绕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完善职教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到2025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6.5万人,“1+X”证书专业覆盖率达到100%。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引导全市职业院校适应我市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布局,建设特色专业,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加大物流、金融、通航、电商、家政等人才培养力度。着力建设一批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推动全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支持组建特色职业教育集团,扩大中高职贯通培养规模。支持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推动专科学校向高层次职业教育院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村实用人才。落实“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实施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校企“双元”育人,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园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积极培育省级产教融合型城市。支持社会力量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形式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二级学院和培训机构。

  推动“技能安阳”建设。针对重点群体重点行业领域开展专项培训,推行“1+X”证书制度,提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含金量”。探索建立工作岗位、课程体系、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体系。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职称评审与职务职级晋升制度,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落实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职业发展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同等对待政策。

  专栏3.15 教育培训发展支撑

  职业教育。健全人才与产业对接机制,支持学校和企业联合建设一批对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专业和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加快建设安阳市职业教育园区、殷都区职业教育中心、滑县电商职业中专建设项目、汤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新校区、林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新校区等项目。到2025年,区域中等职业学校达到11所,建好3—5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技能培训。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工程,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能力建设,持续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深化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完善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制度。到2025年,完成75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技能等级认定机构。

  高等教育。推动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工学院、安阳学院提高办学水平,支持河南护理职业学院、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

  4.家政服务

  积极顺应社会转型和消费升级的发展趋势,创新发展业态模式,扩大优质服务供给,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到2025年,家政物业服务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家政服务营业收入实现新突破。

  推进家政服务提档升级。积极推动家政服务“中介制”向“员工制”转型升级,支持发展一批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持续推动家政服务进社区,不断扩大家政服务覆盖面。支持家政服务与物业服务企业的联动整合,发展物业管理、家庭保洁、电器维修、日常用品配送、废品回收等业态。开展高端家政服务技能培训,拓展发展膳食营养、医疗保健、心理服务等高品质服务,打造一支优秀高端的家政从业人员队伍,向外输出优质家政服务。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推进家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家庭服务品牌。支持企业根据客户需求个性化要求,打造“私人定制”家政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家政服务企业依托品牌优势,拓展服务网络,实现跨区域连锁化、品质化发展,壮大产业规模。

  提升家政服务专业能力。以家政服务龙头企业、专业培训机构等为依托,以养老护理、母婴照顾、病患照护、残疾人陪护等领域为重点,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整体提升家政服务专业化水平。完善技能提升模式,建立健全岗前培训、定期培训、“回炉”培训、技能大赛等培训机制。推动家政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化发展,建立家政服务人员持证上门制度,推广使用家政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建立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完善家政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和信用档案。发展“智慧家政”,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家政服务。

  专栏3.16 家政服务发展支撑

  家政服务进社区。支持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设立家政服务网点,推动家政与养老、育幼、物业、快递等多种社区服务融合发展,培育300家左右家政服务社区网点。

  家政服务技能提升。支持家政企业产教融合发展,加大家政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互联网+”培训,推动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持证率达90%以上,每年培训家政从业人员2000人次以上。

  家政品牌和标准化建设。积极参与家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发布10项左右地方行业标准,打造1-2家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家政服务品牌。

  5.房地产

  按照“房住不炒”的总体要求,推动形成总量平衡、结构合理的住房供需格局,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推进房地产业转型发展。建立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大力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引导房地产企业进入旅游开发、园区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等领域,鼓励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以服务为核心的老年地产。全面加强房屋租赁市场基础制度和长效机制建设,科学构建租售并举的住房制度,大力发展和培育房屋租赁市场。倡导建设节能、节水、绿色、低碳住宅,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加强住宅小区周边教育、医疗、商贸服务配套建设,推动房地产业向建设与服务并重的方向转型。

  提升房地产业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完善房地产市场及关联行业网络化管理体系,规范房屋网签备案制度,进一步提升我市房地产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房地产评估和经纪、土地评估和登记代理机构专业化发展,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提升住宅物业管理水平,推动物业管理向村镇社区、老旧小区扩展和延伸,建设一批“红色物业”“智慧物业”,加大高品质物业服务供给。到2025年,专业化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四、优化空间新格局

  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要求,结合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比较优势及功能特色,着力构筑“一核引领、两轴联动、四区协同、多点支撑”的服务经济空间布局,引导各区域服务业错位、联动、协调、有序发展。

  (一)一核引领

  坚持规模扩张与业态提升并重,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区在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核心引擎地位,以提升服务业产业能级和辐射水平为重点,集聚发展金融、商务、信息、创意设计、文化旅游、体育、知识产权等高端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支持总部企业做大做强,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区。着力提升市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等具有高附加值、高影响力的服务业集群建设水平。发挥好楼宇经济作用,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企业地区总部、采购中心、投资中心等高端服务机构,带动关联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发展“一栋楼一个产业链”高端服务业态,完善交通、文化、医疗、教育、娱乐等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提升中心城区服务业规模能级。

  专栏4.1 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布局重点

  文峰区(高新区)。持续实施安阳古城开发保护,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和商务商贸融合发展。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汇聚高端商贸,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以域内高新技术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为依托,着力发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等为主的科技服务业,构建服务安阳,辐射周边的金融、商务商贸和科技服务中心。

  北关区。依托优质医疗资源,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依托中国文字博物馆、洹河两岸中轴线片区城市更新,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古玩字画等文化产业。依托无人机产业,培育壮大无人机应用服务经济;依托纺织服装产业,大力发展服装设计、电商物流等服务。

  殷都区。依托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安阳曹操高陵、马氏庄园、水冶古镇、跃进渠等旅游资源,打造全域旅游产业体系。提升安钢、武丁等物流园区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建设豫北公铁物流园,推进制造业与物流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工业物流供应链服务体系。

  龙安区。依托龙泉镇丰富的花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花卉游园、花木展览、苗木交易等相关产业。依托“两库一泉”资源,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康养旅游,推动美丽安阳西苑建设。整合提升现有物流资源,建设城区西部商贸物流基地。

  安阳县(示范区)。依托安阳东站建设高铁经济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商务金融、总部经济、航空体验、汽车物流、科技创新服务等高端服务资源集聚。

  (二)两轴联动

  发挥通道带动效应,突出产业融合,推动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夯实服务业发展关键支撑。依托晋豫鲁铁路、南林高速等重要通道,打造“东出海、西挺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轴;依托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京广高铁等重要通道,打造“贯通南北”现代服务业发展轴,着力构建“十字形”枢纽经济创新发展格局。以“两轴”为支撑,联动安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红旗渠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优化通道沿线产业布局与分工合作体系,加强生产性服务功能引进和培育,推动高端要素、高端产业、高端功能集聚发展,加快形成科技、贸易、信息、金融和物流服务“五位一体”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推动通道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

  (三)四区协同

  东部现代服务业示范区。以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主体,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基地。加快推进安阳机场、安阳高铁枢纽站等重大工程建设,畅通安阳机场至高铁枢纽快速通道。依托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汽车物流、电商物流、金融服务、高铁商务、科技创新、航空教育培训(航空运动)等服务业,打造安阳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新高地。

  南部科技服务业创新引领区。依托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研发设计、科技孵化、科技成果转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创新链、价值链、金融链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双创基地等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发挥火炬研发园、火炬创业园等科技载体服务作用,加速科技创新资源汇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打造区域科技研发孵化高地。

  西部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区。支持钢铁、煤化工等工业龙头企业加快整合重组、减量提质,推进节能环保服务、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拓展下游产品开发和发展集成服务,实现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型制造模式,形成“制造+物流+服务”链式驱动,加快促进传统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形成产业共生、资源共享的互动发展格局。

  北部新兴服务业融合发展区。依托纺织服装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服装设计、童装创意、智慧仓储、跨境电商等产业,打造知名品牌服装加工基地、童装展贸基地、服装文化创意中心、电商物流基地、网络直播基地。依托无人机产业基础优势,完善5G泛在低空测试基地、航空植保无人机资源协同云平台等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低空智联网、北斗应用,拓展农林植保、警用安防、电力巡检、影视拍摄、监测测绘等应用服务,壮大无人机服务产业。

  (四)多点支撑

  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功能特色、产业基础,布局若干标志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全域联动、多点支撑、特色发展的局面。依托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安阳明清彰德古城、曹魏文化旅游区、彰武小南海文化旅游区、林州太行山休闲旅游度假区、汤阴三圣文化旅游景区、内黄农耕祭祖文化旅游区、滑县运河古镇等,建立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服务品牌。以安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红旗渠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体制优势,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建设科技服务创新基地。依托万庄公铁物流园、大通物流园、安阳象道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加快发展大宗商品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巩固提升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地位。立足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优势,加快建设内黄果蔬城、汤阴县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园、红旗渠现代农业产业园、滑县光明奶制品加工园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打造区域农产品供应服务中心。

  五、实施重点新工程

  (一)产业融合工程

  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引导制造业企业向附加值高的服务环节延伸,支持服务业企业向制造领域拓展,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双向融合。持续推进我市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发展面向制造业的研发、制造、交付、维护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制造业链条延伸和价值增值。发展服务衍生制造,鼓励电商、研发设计、文化旅游等服务企业,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智慧物流、品牌策划等高端服务,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鼓励制造企业开展设施建设、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节能环保、专业维修等领域的总集成总承包、交钥匙工程、租赁外包等新业务,向一体化服务总集成总承包商转变。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发一批工业旅游产品。开展融合创新试点示范,争创省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

  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服务业,构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农机作业及维修服务、病虫害防治、农产品检验检测认证、农产品仓储保鲜技术服务、土壤环境监测、农业市场信息咨询、种质资源创新研发等专业化服务,积极发展智能农业、感知农业、精准农业等新兴业态。推动农村流通现代化,支持物流企业主动对接基层供销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快递进村”工程,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渠道。壮大一批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场,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培育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地。

  专栏5.1 产业融合工程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行动,在钢铁、煤焦化、装备制造、无人机、建材等重点行业,加快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建设,全面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到2025年,市级以上示范智能工厂(车间)达到45个,打造1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构建覆盖重点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加快建设林州红旗渠现代农业产业园、汤阴县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园、滑县三科智慧农商城、内黄县农副产品深加工园等,推动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仓储、流通、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新建和改造一批具备快递功能的乡村电商服务站(点),支持内黄县、滑县等地创建区域新型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到2025年,创建5个左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0000家以上、家庭农场达到3000家左右。

  (二)数字赋能工程

  加快生产服务数字技术改造。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改造服务行业,鼓励开发一批创新性强、应用效果好、市场前景广阔的数字化转型共性解决方案,加快数字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在生产性服务领域的全面应用,加速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商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物流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数字化,引导服务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数字化、专业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深化生活服务数字化转型。推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与民生服务的深度融合,丰富旅游、健康、养老、教育等服务产品供给。大力发展新零食、生鲜电商、线上娱乐、视频会议、远程办公、远程医疗等数字消费服务,推动生活消费方式向智能型转变。选择一批经营基础好、技术接受程度高的商圈、步行街等,打造数字化转型实验区、示范区,通过试点示范带动生活服务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鼓励业态模式创新。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培育发展新兴业态及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体验经济、直播经济发展。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探索完善住宿、餐饮、交通、教育、物流、医疗、养老等行业的共享模式。建设一批集协同应用、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在线智能信息服务、检验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工业服务平台。推动殷墟、红旗渠等旅游景点建设数字化体验产品,丰富游客体验内容。引导商贸服务行业向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社交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直播带货,鼓励安阳工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安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设立直播电商培训、主播孵化等专业课程,培育和塑造网络直播人才。

  专栏5.2 数字赋能工程

  智慧物流。搭建全市多式联运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实现多式联运全景展示、货运统计、信息共享等功能服务。在示范物流园区积极推广物联网技术,推动传统仓储向立体仓储、智能仓储转型,建设一批智慧物流配送中心。支持建设“互联网+”车货交易平台、网络货运平台等,推动物流供需和运输资源精准对接、有效集成。

  智慧文旅。实施文旅资源数字化提升计划,发展旅游直播、云演艺、云展览,推动A级以上景区全部实现在线预约预订服务,4A级以上景区全部建成钻级智慧景区。

  智慧健康。积极发展在线医疗、智慧医疗,支持三级以上医院率先开展5G+智慧医疗示范,开展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一体化智慧健康服务。升级改造居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居民在区域内不同医疗机构看病就医、费用结算、诊疗信息存储等数据互联互通。

  智慧养老。建设完善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创新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等服务方式。促进养老与户籍、医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信息资源有效对接,运用互联网和生物识别技术,建立老年人补贴远程申报审核机制。

  智慧教育。建设市级智慧教育大平台,对接线上线下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培训。支持互联网企业与教育机构深度合作,拓展智能化、交互式在线教育模式,开展基于线上智能环境的课堂教学等试点。

  (三)重大载体工程

  加快服务业集群建设。聚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以中介服务、现代物流、市场交易为主要内容,外引内培、引育结合,建设一批与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协作联动的现代服务业集群。推动商务中心区高端化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吸引集聚商务咨询、法律会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检验检测等服务业企业,打造一批支撑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和融合创新发展的载体,形成一批“千万楼宇”。推动现代物流产业园特色化发展,围绕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大力发展供应链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保税物流等专业物流,建设现代物流强市。推动市场交易产业园信息化发展,完善钢材、粮食、农产品、建材等市场功能,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造区域影响力的商品集散中心和采购中心。依托纺织服装、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产业,对接高端创新资源,打造一批科技创新、电商服务、旅游休闲等新兴专业园区。

  强化重点企业培育。加大对服务业大、中、小、微各类企业的培育力度,聚焦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商务中介、文化旅游等行业,积极推进服务业“万人助万企”行动,支持重点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实施兼并重组,加快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支持市场前景好、综合效益高、核心竞争力强的服务业企业上市(挂牌)。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推动企业“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不断壮大市场主体规模。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搭建市级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库,按照“谋划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建成投产一批”的重点项目分阶段推进要求,建立动态调整、滚动推进实施机制,加快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推进项目精益管理,提高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水平。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聚焦四大千亿主导产业,策划和引进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关联服务业项目。创新招商推介方式,吸引更多央企国企、国内外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在安阳布局发展服务业。

  专栏5.3 重大载体工程

  重点特色集群提升。优化提升市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街区、科技创新服务园区、市场交易产业园、现代物流园区等主要服务业载体,强化与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协作联动,推动服务业载体扩容提质。到2025年,主要服务业载体入驻企业2000家以上,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以上。

  新兴服务业园区培育。安阳市大学科技园、内黄县农产品绿色科技产业园、龙安区花卉苗木博览园、滑县百亿级齿科产业园、柏庄新型电商产业园、汤阴周易文化产业园、安阳市健康医养产业园、万庄期货要素产业园。

  重点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围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商贸、健康服务、教育培训、科技服务、养老育幼等领域,建设投资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00余个,推动项目建设滚动接续、动态调整更新,形成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支撑。

  高端楼宇打造。强化楼宇招商,提升产业档次,提高楼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创新运营管理方式,打造一批税收超百万、超千万的商务楼宇。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联审联批”综合行政服务平台,支持搭建投融资、企业孵化、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等服务平台,建成一批功能设施完备、专业能力强的服务平台。

  (四)消费升级工程

  加快培育新一代消费热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持续增加中高端产品和高品质服务供给,鼓励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和品牌经济,提升商业中心能级,打造一批省级品牌消费集聚区,争创文旅消费、体育消费等特色消费示范城市。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丰富5G技术在教育、医疗、交通、零售、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带动5G手机、VR产品等终端消费,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信息消费、时尚消费等商业新模式。加快夜市街区建设,大力发展“网红经济”“夜间经济”,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支持安阳古城创建国家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扩大绿色食品、药品、卫生用品、健身器材的销售,满足居民康体运动需求。

  巩固提升传统消费。积极推进产业链条长、带动系数大、节能减排协同效应明显的新型绿色、智能化产品销售,以汽车换代升级、智慧家电产品供给等稳定提升传统大宗消费,持续推出促消费优惠措施。引导支持建设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共享、节约、绿色、社会化的汽车流通体系。扩大住房租赁消费,培育一批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完善便民消

  费设施,提升社区服务便利性,加快建设一刻钟便利生活服务圈,加大养老、托幼、家政服务供给。

  促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把扩大农村消费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汽车等消费。健全农村商品供应渠道,充分发挥邮政、供销合作社系统现有农村网点布局优势,实施“邮政在乡”、升级“快递下乡”。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支持品牌连锁服务企业下乡进村,助推特色优势农产品销售。

  专栏5.4 消费升级工程

  持续实施政策引导。建立完善“惠游安阳”“惠民消费”政策体系,持续在文化旅游、家电、汽车消费等领域推出促消费优惠措施,带动消费稳步增长。

  建设消费集聚区。加强高品质步行街、商业综合体、智慧商圈建设,围绕激活城市夜间消费活力,加快提升安阳古城、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街区等一批五彩缤纷“夜经济”特色点位。支持林州市、滑县创建省级文化旅游消费试点县(市、区),力争创建一批国家、省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

  (五)质量品牌工程

  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加快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面提升区域质量水平,鼓励林州市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建立健全产品追溯体系,积极推动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追溯体系,完善重要产品追溯管理机制,保障放心消费。推广服务质量社会监督员制度,鼓励开展第三方认证。研究开发信用大数据监管风险模型,构建智能化信用监管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信用监管数据可比对、过程可追溯、问题可监测。

  提高服务标准化水平。完善我市服务业标准化管理相关制度,围绕培育壮大“四大千亿级”产业,加快特色产品地方标准制定或修订,鼓励服务业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培育企业标准“领跑者”,支持社会组织制定团体标准。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提升服务标准化水平。

  打造知名服务品牌。制定实施服务业品牌培育计划,鼓励具有知识创新和模式创新的服务型企业创建品牌,鼓励、引导、支持企业申请认定中国驰名商标,争创省级服务名牌,推动形成具有安阳特色的服务品牌体系。做响一批区域品牌,大力提升安阳文旅、先进制造业、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做强一批企业品牌,做优一批产品品牌,打造系列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培育保护中华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建一批影响力大、生命力强的服务品牌。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强化商标专用权保护,依法打击侵权行为。

  专栏5.5 质量品牌工程

  建设“产业名城”。围绕建设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在精品钢、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食品制造、纺织服装、绿色建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创建一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打造在省内外具有重要知名度的“产业名城”。

  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大力推进以绿色食品为主的优质农产品发展,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不断提升安阳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到2025年,全市新增市级以上农业知名品牌100个,新增绿色食品标志许可产品100个。

  打造知名服务业品牌。打响甲骨文文化、周易文化、红旗渠精神、航空运动之都等文化旅游品牌,扩大安阳在国内外的美誉度。聚焦人才、产业融合发展,创建“一县一品”特色人力资源品牌,提升“洹泉涌流”在省内外的品牌影响力。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物流园区,打造3个以上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扩大安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品牌知名度。提升家政、养老服务品质,加大优质服务供给,创建一批星级服务品牌。

  (六)改革开放工程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落实国家在服务领域的改革开放政策,对外商投资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技术,实现对资本、企业、品牌、人才、网络、经营、管理的全方位引进、学习、消化、创新,提高服务业整体层次和竞争力。高标准提升安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红旗渠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跨境电商示范园区、国家物流枢纽、安阳机场等平台载体开放功能,构建开放经济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完善服务业企业“走出去”政策体系,搭建人才培训、涉外金融、供需信息、涉外法律咨询等共性服务平台,提升对外开放服务能力。支持创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省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

  全面融入国内大循环流通体系。依托安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强与陆上边境、沿海港口等国家物流枢纽之间的互利合作,促进枢纽间业务协同、运行协作、信息共享,实现有效对接、联动发展,融入国内供应链物流服务体系。围绕农资、粮食、纯碱、玻璃、木材等大宗商品交易,加快建设期货商品交割物流园及期货要素产业园,加强与郑州、上海、大连、广州、海南等商品交易所间的战略合作,促进大宗商品交易场内场外高效联动,推动交易品种增量扩容,吸引国内外资源向安阳聚集,打造国内知名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深化服务业区域合作。全面推动与京津冀、长三角、中原城市群、豫北区域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在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健康养老等领域的投资合作,积极承接京津地区服务业产业转移,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领军人才、新型业态和服务模式。推动与京津冀城市群农业对接协作,联动发展一批现代农业合作平台,推进大城市“菜篮子”供给保障基地建设,定向打造农产品生产基地及特色农产品供应中心。依托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安阳机场等载体,加强与濮阳、鹤壁、长治等地的统筹衔接,推进主干道路互联互通、枢纽平台共建共享,推动区域运贸一体化发展。建立豫晋冀鲁毗邻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协作机制,推动区域文化旅游联动发展。

  专栏5.6 改革开放工程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沿“一带一路”走出去,加快发展面向日韩、东南亚的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推进本市特色服务出口,在国际运输、文化旅游、技术贸易、现代中医药、特色农副产品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贸易品牌。

  扩大与京津冀合作。围绕金融、科技、物流、人才服务等领域,主动融入京津冀服务业发展格局,引导我市优质企业在北京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在京津等地建设离岸创新中心,推动科技服务“研发在京津、智造在安阳”。全面推进与京津冀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打造联通京津冀都市圈和中原城市群大物流的中转区和集聚区。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京津冀高层次人才来安创业。

  加快文化旅游开放发展进程。建立与邯郸、濮阳、鹤壁、聊城、长治、邢台等城市文旅协调发展机制,在学术研究、宣传推介、项目投资、企业合作、人才培训、市场管理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积极创建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进一步扩大航空文化旅游节、国际汉字大会、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等节会活动影响力,提升《汉字》国外巡展、国际航空运动赛事举办品质,加快文化旅游开放发展。

  构建开放经济发展格局。依托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全市开放型经济先行区。依托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畅通内外联结,加快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积极融入国际、国内物流供应链,拓展对外贸易,打造区域进出口货物集散中心。依托安阳机场、通用航空产业园,完善航空经济产业链,打造区域航空经济协作区。依托安阳东站、滑县高铁站、内黄县高铁站,打造开放型高铁经济圈,集聚高端商务资源,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到2025年,初步形成开发区经济、陆港经济、高铁经济、航空经济、口岸经济发展布局,加快推进开放型枢纽经济发展。

  六、建立保障新机制

  (一)健全组织管理

  推动设立安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服务业发展建设各项推进工作,协调落实有关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大事项,做好与国家和省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各县(市、区)政府相应成立领导和推进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本区域服务业发展相关工作。强化政绩考核,加强任务执行的跟踪检查,切实保障服务业规划的贯彻执行和具体落实。

  (二)强化要素支撑

  加大土地要素保障。积极对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土地供应调控机制,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开展服务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在用地指标上给予倾斜,重点保障物流、养老、托育等具有社会功能的服务业用地。

  加强财政金融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支持,支持设立市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和融合类、新业态新模式领域的支持力度,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加大政府购买各类服务力度。健全适应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引导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方式直接融资,加强服务业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首贷支持。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更多适应服务行业发展的险种。

  强化人才支撑体系。推动服务业高端人才需求纳入“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实施更加开放的服务业人才引进政策,加大服务领域高端专业人才培养,扩大技能型人才规模,大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畅通非公经济组织人员和自由职业者职称申报渠道。

  (三)优化营商环境

  推进服务业改革创新。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按照国家、省部署,加快取消充分竞争性服务业领域准入限制,有序放开教育、医疗、市政等公共服务领域准入限制。加快服务业产品、模式、业态创新,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试点示范工程,加快建立竞争、有序、高效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市场环境。

  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全面梳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准入和行政许可流程,精简审批环节,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政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大力推进网上移动办事和移动办公,扎实推进政务服务平台规范、标准、集约建设。持续推进公共服务价格领域“放管服效”改革,完善收费目录清单制度。

  营造公平竞争政策环境。健全公平竞争审查规则和工作机制,强化竞争政策实施,清理行业准入、资质标准、政府采购等方面歧视性规定。健全知识产权评估机制和维权法律援助机制,不断规范服务流程和服务内容,打造市场主导的服务业发展标准化新环境。

  (四)完善统计监测

  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统计工作,加紧建立适应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准确反映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体系,提升服务业发展分析研判能力。加强和完善部门统计工作,共同做好服务业统计调查。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建立健全部门统计信息共享、应用机制。加强对行业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逐步形成年度、季度相关统计信息和监测分析报告发布机制。

  主办: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