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安政

【打印】

【字体:

标  题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 E0001-01-2022-00044 失效时间
发文机关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2年07月15日
发文字号 安政〔2022〕23号 发布时间 2022年08月10日
有 效 性 有效

安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安阳市“十四五”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规划的通知
安政〔2022〕23号

时间:2022-08-10 来源: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现将《安阳市“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7月15日  

安阳市“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前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规划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局,提出了符合我市实际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目标任务、重大工程以及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本规划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及其管理,是规划期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任务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也是各县(市、区)编制相应规划的依据。

  本规划基准年2020年,规划近期至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国土空间格局与生态系统概况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林州市属太行山区,殷都区、龙安区属丘陵区,中部市区、安阳县、汤阴县、东部内黄县、滑县属华北平原区。山地、丘陵、平原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三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9.7%、10.8%、59.5%。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为典型的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温暖,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历年平均气温12.7~13.7℃。降水量时空变化比较显著,降水量随地形由高变低而逐渐减少,年内降水量分配不均,一般多集中在6-9月份,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9.6%。2020年全市年降水量539.5毫米,年蒸发量887.5毫米,干旱指数1.64。

  水资源。我市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总流域面积7351.585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6.057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548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5.1905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重复量1.6822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分配水量我市分水3.34亿吨/年。

  土地资源。全市国土面积7351.5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80442.13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2%;林地151167.46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1%;湿地465.34公顷,占国土面积0.06%;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3092.12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24750.84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7%。三线划定面积:永久基本农田的面积3664.94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的占地面积345.96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的国土面积447.83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国土面积的6.09%,其中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5.04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442.79平方公里。

  矿产资源。截至2020年底,全市发现各类矿产50余种(含亚种)。煤炭资源查明矿区13处,保有资源储量20.8亿吨;铁矿查明矿区28处,保有资源储量0.3亿吨;水泥用灰岩查明矿区14处,保有资源储量39.8亿吨;熔剂用灰岩查明矿区2处,保有资源储量5.3亿吨;冶金用白云岩查明矿区2处,保有资源储量1.0亿吨;玻璃用石英岩查明矿区2处,保有资源储量0.1亿吨;霞石正长岩查明矿区1处,保有资源储量1.1亿吨;含钾砂页岩查明矿区1处,保有资源储量1.6亿吨;石膏查明矿区1处,保有资源储量0.9亿吨。

  森林资源。截至2020年底,全市林木覆盖率为25%,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5.1万公顷,森林蓄积量760万立方米。

  行政区划。我市行政区总面积7351.585平方公里,约占河南省总面积的4.43%。市区面积543.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面积130平方公里,划定中心城区城市开发边界范围约249平方公里。下辖滑县(省直管县)、林州市(县级市)、安阳县、内黄县、汤阴县、文峰区、北关区、殷都区、龙安区等5县4区。总人口547.76万,城镇化率53.04%;人口密度约为745人/平方公里。

  生态屏障。我市西依太行山脉,东扼华北平原,生态屏障功能突出,是构建国家及京津冀生态安全格局的战略支点,是太行山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重要地区。

  生态涵养区。作为中原经济区对接京津冀、衔接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门户,我市具有突出的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和文化资源优势;《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和《河南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森林河南建设规划》将我市划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其东部为平原生态涵养区和黄河生态带,在河南省及国家区域生态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

  生物多样性。我市属暖温带地区,自然条件和地理差异明显,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种类繁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种,如银杏、红豆杉、野大豆、鹅掌楸;省重点保护植物23种,如白皮松、胡桃楸、金银花等;分布国家保护陆生野生动物207种,其中两栖类5种,爬行类12种,鸟类160种,兽类30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种,如黑鹳、金雕、大鸨等;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3种。

  生态系统类型。我市主要有山地、水域、湿地、林地、农田以及城镇生态系统。林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疏林地、灌木林等。农田生态系统包括山地丘陵区坡耕地、梯田、黄淮海平原区耕地及农田林网等。城镇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我市主城区、林州市、安阳县、滑县、内黄县、汤阴县城区及镇区等生产生活的主要区域。

  第二节 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及成效

  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截止2020年底,我市有省级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地19处,总面积62968.92公顷:包括国家地质公园1处、省级地质公园1处,国家湿地公园3处、省级湿地公园4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7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风景名胜区1处。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5%,生物多样性得到提升;矿山生态环境和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2020年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平方公里;矿山恢复治理总面积5.289万亩,建成绿色矿山12座,生态结构开始改善;治理河道487公里,封堵整治排污口62处,“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生态调水6.91亿立方米。每年实施生态调水1.3亿立方米,水质状况逐步好转,水生态功能趋向恢复;南水北调干渠水质稳定,持续保持Ⅱ类标准。钢铁水泥行业实现超低排放,建成区内162家工业企业完成退城搬迁或关停任务,淘汰2条30万吨以下合成氨生产线、46台固定床煤气化炉、16座4.3m焦炉等落后产能,整合传统行业进入印染、合金、铸造和豆制品等专业园区。成功创建绿色配送示范城市,严格落实施工工地“六个百分之百”防尘措施,33个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成运行,18个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建成污水处理2厂,全市15条河流实行“一河一策”清单管理。

  农业生态工程有序开展,面源污染得到基本控制。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全市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为42.8%,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68.14%。全市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40.6%。1235家畜禽养殖场建成粪污处理利用设施,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面源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农业生态逐步向好。

  城市空间生态治理强力推进,成效显著。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81天,同比增加31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下降11.2%,PM10和PM2.5年日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9.6%和12.7%,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同比减少11天。部分城区实现了“禁煤区”散煤清零。

  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城市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优,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取水水质达标率100%。完成11个县城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市区建成区内30个黑臭水体基本实现长治久清。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4%;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达标率同比上升11%,声环境质量较好,全市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全市范围内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全面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综合管理、绿地建设、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等各项指标要求,城市绿地品质大幅度提高,城市绿色生态效益全面提升,城市绿地中黄土裸露治理率90%以上。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25平方米,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标。

  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采取专班推进、考核奖惩、严格管控、刚性执法等措施,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狠抓工业企业提标治理,钢铁水泥行业实现超低排放,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水平逐步提升,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持续降低。

  深入开展碧水保卫战。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水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大力实施重点治污工程,强力推进河流清洁行动,持续强化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全市108个乡镇级以上饮用水源设标立界;开展地表水型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排查清除37个风险问题。建立南水北调干渠两侧风险源快速排查整治协调机制,干渠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综合施治,突出控稳,强化督导,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完成省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务和严格管控类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任务。

  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完成30个市级生态村创建工作,积极推进滑县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组织开展了安阳市“绿盾2020”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

  多渠道筹措生态修复资金的格局逐步形成。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投资力度大幅增加,逐步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资金来源的生态修复新格局。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生态强国战略带来生态建设新机遇。“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实现生态强国的重大战略。切实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是改善生态系统结构、完善生态系统功能、充分发挥森林、草地、水体、湿地、土壤等要素的碳汇作用、增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双碳目标的最有力措施。

  生态强省的绿色发展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这是绿色发展理念,是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实现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要实现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及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的奋斗目标,也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我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科技创新能力区域领先、产业实力区域领先、城市规模能级区域领先、基本公共服务区域领先、生态治理能力区域领先、文旅融合发展区域领先、社会治理效能区域领先、党的建设水平区域领先”、“建成新时代区域中心强市,以活力古都出彩安阳的新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其中“生态治理能力区域领先”、“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大美安阳”的目标,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我市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和乡村振兴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地区之一,面临着生态强省的重大战略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统筹推进生态修复工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安阳的重大挑战。

  京津冀生态屏障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重大生态定位。我市作为京津冀生态屏障的一部分,在整个国家生态战略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的重要城市,在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市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有利于夯实生态战略角色,提升生态价值,改善区域生态和人居环境,形成上下游联动、干支流统筹、左右岸协调的生态保护格局。

  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依然存在。水资源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多,人地矛盾凸显,宜耕土地后备资源匮乏,制约农业发展,影响粮食安全。侵占、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现象时有发生。资源开发的科学配置,林地、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生态安全底线维护面临较大压力。

  生态系统恢复力亟待提高。太行山区山高土薄,多岩石裸露区,长期的矿产开发导致生态恢复力较弱;东部平原区人口密集,除城镇外,农业区面临着部分面源污染,土地沙化现象存在,生态功能退化明显,生态系统恢复力面临挑战。

  快速城镇化引发的生态空间问题初显。快速城镇化导致农业空间、生产空间的变化,三生空间原平衡被打破,生态环境格局局部变化,生态功能退化,生态品质降低。生态用地的减少影响了生态环境斑块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导致物种栖息地碎片化或阻断,进而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制度和保障措施有待完善。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相应的制度体系尚不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保障措施、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监督管理机制、成效考核评价机制与监测预警机制有待完善,资源保护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有待精准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和监管执法能力有待提升,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修复的激励性政策的实施需要一个过程,投资保障措施有待完善。

  第二章 问题与评价

  第一节 问题识别

  全域系统性问题。我市河湖水系连通性相对较差,无法全面实现河湖水系生态水量在时空上相互调剂和补充。森林覆盖率偏低,局部地区人工化严重,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不完整。湿地保护机制有待健全,生物多样性偏低,局地生态功能下降。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大气环境容量较低,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生态空间湿地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问题。我市湿地面积在河南省内属于较少地区,近年来我市湿地受保护面积不断增加,湿地面积并未减少,湿地生物多样性也有明显增加,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进一步加强。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我市市区、汤阴县、滑县、内黄县等地水源涵养功能较弱。

  农业空间土地生态问题。土地污染从局部转向非点源污染,土壤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功能减弱,耕地生产力有所衰退;畜禽养殖业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造成局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害。东部平原区有土地沙化现象,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微变,功能减弱。西部山区水土流失使得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中部山地丘陵区和城镇周边的农用地破碎化或退化,农田生态系统局部人工化,农田生物多样性减弱。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局部地区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

  城镇空间空气质量、空间绿地网络连通性生态问题。我市PM10、PM2.5年均浓度个别时段超标,重污染天气时有发生,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治理技术有待提升。多数城镇空间网络连通性差,城郊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环城防护林带和人工湿地等的建设不足,城市绿地率偏低且分布不均衡,系统化、网络化、生态化、连通城乡的城市绿地体系尚未形成。个别城镇空间水系的生态建设和治理不到位,水污染现象依然存在。城镇周边农用地破碎化,城乡交界区域土地利用不够科学,绿化率低、“垃圾山”现象局部存在。

  三类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域生态问题。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域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城镇空间与农业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城镇开发边界避让永久基本农田,造成局部农业空间破碎化;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相邻或冲突区,陡坡开垦引发水土流失、居民生活污染周边生态区域;城镇空间与生态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城镇建设、居民生产生活对周边生态空间的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节 综合评价

  我市生态问题有矿山开采破坏生态系统,也有水体污染使生态失衡,其根源主要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森林资源量不足。全市林木覆盖率25%,在河南省辖市排名第8位,森林资源覆盖率偏低、人均森林面积优势不明显。林地151167.46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1%,林业用地中未成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荒山荒地等约50万亩,实际林业资源量不足。

  专栏1:林业资源

  安阳市林地总面积151167.46公顷,占土地面积的21%。其中林州市96542.34公顷,占总林地面积的63.86%;内黄县16896.98公顷,占总面积的11.18%;殷都区(不含代管的安阳县部分区域)518.6公顷,占总面积的0.34%;龙安区9547.3公顷,占总面积的6.32%。滑县5728.83公顷,占总面积的3.79%;汤阴县4499.46公顷,占总面积的2.98%;安阳县16232.79公顷,占总面积的10.74%;文峰区758.04公顷,占总面积的0.50%;北关区443.12公顷,占总林地面积的0.29%。

  水土流失和防风固沙区生态服务功能不强。太行山南段东麓属水土流失的敏感区域。受气候、地质、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影响,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土壤颗粒被水流冲刷的同时,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矿物营养元素也随之流失。林州市域内水土流失现象较明显;防风固沙区主要分布在内黄县、滑县。内黄县地处黄河故道,受黄河、卫河、漳河历史上多次决口的影响,土壤母质主要为冲积物和风积物。经过多年整治,内黄县沙荒地已经得到较好的治理,沙荒地面积99.32公顷。县域内沙质土壤分布较广,生态本底相对脆弱,防风固沙治理仍需受到重视。

  矿区生态有待进一步治理修复。2020年,我市殷都区、龙安区、林州市三个区县,露天开采区历史遗留矿山共计389个,其中采空区4个,其余385个历史遗留矿山按修复方式划分需要实施自然恢复类27个,辅助再生类317个,生态重建类2个,转型利用类39个,修复面积共计566公顷。有责任主体的废弃露天矿山,共计14个,修复面积68.6公顷。全市持证矿山58家,正常生产矿山18家,已创建绿色矿山12家,其中国家级绿色矿山4家,其余正常生产矿山改造升级后将逐步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历史遗留矿山造成的土地资源破坏、地形地貌破坏、含水层破坏及水土流失等地质环境问题仍需进一步治理修复;2019年采煤沉陷区沉陷面积559公顷,已实施治理面积90公顷;2021年全市煤矿开采区地面塌陷36处,地面塌陷面积813.5公顷,主要集中在已关闭的安林煤矿、龙山煤矿、正在生产的贺驼煤矿、红岭煤矿、大众煤矿等矿区。采煤沉陷区治理任务仍然很重。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仍需加强。截至2020年,我市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117处,其中林州市86处、殷都区18处、龙安区13处。按照地质灾害隐患点类型划分,崩塌37处、滑坡34处、泥石流11处、地面塌陷35处。威胁人口12126人,潜在经济损失55456万元。地质灾害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生态空间与植被结构破坏,治理工作仍需加强。

  大气污染亟需防控。2020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181天,PM10和PM2.5年日均浓度值分别为每立方米104微克和62微克。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量有所降低,废气排放量有上升趋势,大气污染亟需防控。

  城镇生态廊道构建滞后。城镇空间的生态用地少,成斑块状且连通性不足。生态用地的景观丰富度不高,景观类型单一化。河流水系连通性较差,自净能力低,城镇生态廊道构建滞后。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保护修复的相关要求,综合考虑全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通性等内在规律,坚持保护优先、着眼长远、突出重点、自然恢复的原则,对接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确定的任务和要求,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大力推进区域内生态廊道建设,着力提升“一核三区多廊道多节点”的生态功能,全面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助力国土空间生态格局优化,维护全市区域内生态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理念,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全面落实生态建设要求,坚持保护优先、集约节约,严守国土空间生态安全红线,推动绿色矿山、绿色农业、绿色水体、绿色城镇、绿色生产与生活建设,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遵循自然生态演替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避免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多干预。合理选择保护优先、自然恢复、辅助再生和生态重建等措施,恢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维护全市国土空间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立足全市自然地理格局、生态系统状况和生态功能定位,准确识别生态问题,科学预判生态风险。结合实际识别区域生态问题,预判重大生态风险,因地制宜确定规划目标,明确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重点任务,妥善处理保护和发展、整体和重点、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因地制宜,谋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布局,提出生态修复措施和模式。

  统筹兼顾,加强衔接。按照整体规划、总体设计、分期部署、分段实施的思路,合理布局生态修复工程。严格落实省级生态修复规划要求,同时与市直相关部门的生态修复项目、目标及生态修复任务衔接,增强全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效果。

  坚持“开门编规划”。强化规划编制全过程的公众参与,充分征求当地群众和有关部门意见,综合运用生态、动植物、农林园艺、土壤、工程、景观规划设计和自然资源管理等多学科多领域知识。多方参与,共同制定实施方案、规划设计、保护修复技术措施等,共同参与后期施工、监测、管护生态保护修复活动。多方论证,降低修复与管护成本,避免重复投资,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益。

  第三节 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到2035年,“一核三区多廊道多节点”的生态安全总体格局基本形成。解决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和三类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域的主要生态破坏问题。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质量及碳汇能力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质量全面提升。构筑生态安全网络,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发展的共同繁荣,促进安全、优质、美丽国土构建。

  规划期目标(2021—2025年)。明确生态修复目标和工程,统筹整治修复工程稳步前进:完成废弃矿山治理面积821.74公顷,裸露山体得到有效改善,绿色矿山占大中型生产矿山比例100%,生态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效,基本实现绿水青山;河流生态廊道和水库生态节点基本完成,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地下水储存量得到补充,地下水位逐步上升;林木覆盖率≥26.5%,全市覆盖面积得到进一步提升,森林生态质量逐步提高、功能逐步完善;生产生活逐步生态化,水土流失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全覆盖,重要灾害点完成治理。

  展望期目标(2026—2035年)。通过有效整治和科学引导,空间治理能力及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高品质国土空间生态格局基本形成,各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韧性长期达到较高水平,全域构建成自反馈、自组织、自恢复的和谐开放系统,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达到人与环境协调、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和谐的生态修复新局面。

  第四节 指标体系

  坚持上下衔接、简明适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河南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森林河南建设规划》,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按生态质量提升和修复治理工程两类,确定本规划指标(表1)共12项,其中约束性指标7项,预期性指标5项。分规划期和展望期两个阶段实施,即2020~2025年、2026~2035年。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通知

  第四章 总体布局

  第一节 生态保护修复格局

  我市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辐射区,也是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也是华北平原的生态屏障区、海河流域的重要水源区和南水北调干渠通过的重要城市,对于华北平原生态安全具有重大的保障功能。根据《河南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森林河南建设规划》、《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和《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原则,立足全市地形地貌流域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禀赋等特征,构建以我市及辖县市城区为主体的安阳市中心城区生态功能提升核心及辐射区;以西部太行山、东部平原海河流域、黄河流域三区构建我市西部太行山地生态屏障区、东部平原海河流域农业生态涵养区,东部平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区;以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隋唐大运河、金堤河、洹河、漳河、汤河等“大干渠”、“大河流”为生态廊道,以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为生态节点,总体构建我市“一核三区多廊道多节点”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

  专栏2:生态保护修复格局

  1.一核。中心城区生态功能提升核心及辐射区。

  2.三区。西部太行山地生态屏障区、东部平原海河流域农业生态涵养区、东部平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区。

  3.多廊道。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隋唐大运河、金堤河、洹河、漳河、汤河。

  4.多节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

  第二节 生态保护修复分区

  中心城区生态功能提升核心及辐射区。包括安阳县6个乡镇,文峰区9个乡镇街道,北关区8个乡镇,殷都区11个乡镇街道以及龙安区7个乡镇街道,共计41个乡镇街道,面积133.83万亩。区域内有林地19.03万亩、森林5.06万亩,林木覆盖率13.1%。同时辐射林州市、汤阴县、滑县、内黄县城主城区。该区是经济文化中心、人口聚居区,属于城镇生态空间。主要生态问题是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的矛盾、植被覆盖度低、生态环境碎片化等。针对这些问题,要拓展生态空间,增加绿地建设,提高生态用地和植被覆盖率。要进一步完善生态网络建设,沟通生态斑块,提升生态功能。

  西部太行山地生态屏障区。太行山地生态屏障区涉及林州市19个乡镇街道,殷都区9个乡镇街道及龙安区4个乡镇街道,计22个乡镇街道,面积374.05万亩,区域内林地194.32万亩、森林98.82万亩,林木覆盖率29%。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13.0万亩。国家及森林公园1个,面积3.8万亩。省级森林公园3个,面积15.4万亩。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面积2.6万亩。林滤山风景名胜区面积20万亩;红旗渠·林滤山国家地质公园和林州万宝山省级地质公园2个,面积32.8万亩。主要生态问题是矿山开采造成的地形地貌破坏和植被破坏、人类活动导致的地质灾害及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主要以自然修复为主的原则,山上山下、矿上矿下、坡上坡下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宜山则山,宜地则地,宜坡则坡,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提升森林质量和水源涵养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构建生态屏障。

  专栏3:西部太行山地生态屏障区

  1.太行山生物多样性及水源涵养修复区。面积136176.32公顷,涉及石板岩镇、任村镇、合涧镇、原康镇、茶店镇、临淇镇等乡镇。

  2.安阳西部矿山生态修复区。面积99270.94公顷,涉及林州市姚村镇、横水镇、桂林镇、东姚镇等乡镇,殷都区都里镇、磊口乡、许家沟乡等乡镇,龙安区马家乡、善应镇等乡镇。

  3.林州市山间盆地水土保持区。面积31378.96公顷,涉及黄华镇等乡镇。

  4.地质灾害治理区。面积56671.30公顷,涉及林州市16个乡镇、殷都区5个乡镇、龙安区5个乡镇。

  东部平原海河流域农业生态涵养区。东部平原海河流域农业生态涵养区包括安阳县8个乡镇,龙安区2个乡镇,汤阴县10个乡镇、内黄县18个乡镇,文峰区1个乡镇。汤阴县辖区内汤河、羑河、永通河、卫河、淤泥河等5条主要河流、汤河水库、琵琶寺水库等8座水库、殷都区的漳河,安阳县的洹河和双泉水库、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内黄县卫河和黄河故道、列入《国家蓄滞洪区名录》的蓄滞洪区6个(内黄县小滩坡、汤阴县任固坡、汤阴县、安阳县、文峰区广润坡、安阳县崔家桥、滑县白寺坡和滑县长虹渠)。主要生态问题是农业面源污染、土地沙化、河流水生态功能低,湿地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低。该区域主要以保护水生态、维持湿地规模、稳定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粮食产量保护粮食安全为主。进一步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量,提升农用地生态水平。维护河道自然状态,河流岸带范围内退地还河,保障河流和湿地生态需水,保证合理的生态水位。逐步减少蓄滞洪区内房屋用地,增加林地面积,提升蓄洪功能,保证农业生态涵养。

  专栏4:东部平原海河流域农业生态涵养区

  1.内黄土壤沙化修复区。面积114458.07公顷,涉及城关镇、东庄镇、井店镇、楚旺镇、亳城乡、马上乡等19个乡镇街道。

  2.东部平原农业生态功能提升区。面积66807.86公顷,涉及城关镇、韩庄镇、白营镇、古贤镇、菜园镇、五陵镇、瓦岗乡、伏道镇、宜沟镇等乡镇。

  3.蓄滞洪区。蓄滞洪区淹没范围43224公顷,涉及村庄288个,人口451037人,耕地面积55.84万亩。

  4.河流生态廊道建设区。以卫河、汤河干流为主,串起流域内大小河流和水库、湿地,构建互联互通的生态廊道。

  东部平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区。东部平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区包括滑县境内金堤河以南23个乡镇,包括瓦岗寨乡、老店镇、万古镇、四间房乡、枣村乡、道口镇等乡镇,面积1711平方公里。该区是我市粮食主产区,也是主要防风固沙治理区及北金堤蓄滞洪区。依据《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将该区细化为三个功能区。要坚持生态治沙,植树造林,实施农村地边道边植树工程,构筑绿色生态长廊,根治生态问题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专栏5:东部平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区

  1.滑县土壤沙化修复区。面积36824.42公顷,涉及瓦岗寨乡、老店镇、万古镇等乡镇。

  2.东部平原农业生态功能提升区。面积92868.54公顷,涉及四间房乡、枣村乡、道口镇街道、城关街道、锦和街道、白道口镇、留固镇、上官镇、牛屯镇等乡镇街道。

  3.北金堤蓄滞洪区。面积42707.25公顷,涉及大寨乡、桑村乡、赵营镇、万古镇等乡镇。

  生态安全保育廊道建设区。生态安全保育廊道以南水北调、隋唐大运河、洹河、漳河、汤河、黄河故道等主要河流为支撑,洹河涉及林州市、安阳县、内黄县、汤阴县、北关区、殷都区和龙安区,共计39个乡镇街道。南水北调干渠涉及汤阴县、殷都区和龙安区的11个乡镇街道。该区域主要为水生态功能区,主要生态问题是水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要围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一核二区、四横六纵、多点多层次”现代生态水系网络总体布局。积极推进内黄县、滑县引黄调蓄工程建设,实现水资源合理分配,实施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压减地下水开采总量。积极推进河长制落实,加强河湖岸线管理,科学调度水资源,实现主要河道重要河段内常年有水。实施水资源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生态水系统。持续推进河流湖库湿地水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保障洹河、汤河等河流生态水量,建设沿岸安全保育廊道。

  生态节点保护区。生态节点区以自然保护地为支撑,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19个自然保护地,面积62968.92公顷,是我市重要的生态资源。该区的生态问题主要是生态人工化。要着力保护,禁止过度人为干扰,着重提升保护区和绿地面积,丰富保护区物种多样性,构建多样动物栖息地,自然恢复生态系统结构与稳定性,从人工生态系统向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过渡。

  专栏6:生态节点保护区

  自然保护地19处。林州万宝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8667公顷。林州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面积2527公顷。7个省级森林公园分布在林州市、内黄县、滑县、汤阴县和龙安区,占地面积13455.63公顷。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分布在林州市、汤阴县和殷都区,占地面积2458.51公顷;4个省级湿地公园分布在内黄县、滑县和龙安区,占地面积695.78公顷。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红旗渠·林虑山国家地质公园,面积19345公顷。1个省级地质公园林州万宝山地质公园,面积2518公顷。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林虑山风景名胜区,占地13302公顷。

  第三节 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根据全市生态安全格局、我市生态环境问题现状,结合《安阳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报告》、《安阳市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研究》成果,将安阳西部矿山生态修复区、太行山生物多样性及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土壤沙化控制区、生态安全保育廊道和生态节点区划定为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太行山地生态屏障区—安阳西部矿山生态修复区。主要包括林州市东部、殷都区及龙安区部分区域,面积约10万公顷。以往无序开采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下降,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生态产品价值下降,土地重金属污染现象存在,生态环境亟待系统、全面修复。

  专栏7:安阳西部矿山生态修复区

  安阳西部矿山生态修复区。总面积99270.94公顷,区内历史遗留废弃矿山11处,需治理面积58.91公顷。正常生产矿山18家。通过遥感解译查明露天生产矿山开发引起的地形地貌景观破坏977.51公顷、土地占压1419.45公顷,目前生态修复1306.48公顷。依据生态修复原则,矿区修复主要以恢复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类型为主,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太行山地生态屏障区—太行山生物多样性及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林州市14个乡镇,面积约13万公顷,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区域立地条件差,生态脆弱,部分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林木人工化、灌木化,生态产品输出率低且质量较差;局部地区水土流失较严重,水源涵养功能差,植被恢复困难,土地贫瘠,缺水缺肥,农产品产量不高。

  专栏8:太行山生物多样性及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太行山生物多样性及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面积136176.32公顷,加强森林资源修复,落实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助政策。加强太行山绿化重点工程建设,把山区作为造林绿化主战场,加大困难造林地造林绿化力度。

  东部平原生态保护区—土壤沙化控制区。土壤沙化主要分布在内黄县、滑县等地,面积约15万公顷。内黄县地处黄河故道,存在有沙质土壤,生态本底脆弱,立地条件差,适宜物种有限,经济物种产量低、质量差。

  专栏9:土壤沙化控制区

  土壤沙化控制区。面积148550.12公顷,第三次国土调查中沙化地面积99.32公顷,加强实施沙化土治理、开展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生态安全保育廊道区和生态节点区。生态廊道区主要包括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沿线、隋唐大运河、洹河、漳河、淇河、汤河、黄河故道主要河流沿线,涉及林州市、安阳县、内黄县、汤阴县、北关区、殷都区和龙安区、滑县等地。部分河道生态退化,流域资源有效利用率低。湿地局部萎缩,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影响。生态节点区包括林州市、汤阴县、龙安区、滑县、内黄县等。主要生态问题集中在水体污染、河道自然形态改变、河流岸带生态空间挤占、水生生物种类和质量下降、沿河植被带人工化和单一化、沿河湿地面积萎缩、功能下降、河流生态廊道阻隔等。

  专栏10:生态安全保育廊道和生态节点区

  生态安全保育廊道和生态节点区。全市主要生态廊道共计593.85公里。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增加125%,全市地表水劣V类水体断面比例消除,城市河流黑臭水体比例消除;重点进行河道治理、水质提升及廊道绿化、抚育和改造,实现水质优良比例增加,廊道绿化向美化、彩化升级,丰富绿化层次,形成具有一定宽度的生态防护带。

  生态节点区。仍需要加强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稳定,继续推进城郊森林、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提升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质量。

  第五章 主要任务

  根据安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三类空间划定情况,在生态修复分区和重点区域指引的基础上,根据问题识别和综合评价结果,以自然解决方案为主导,分区分类部署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主要任务。全市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的面积分别为2060.64平方公里、4654.53平方公里和636.81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比例分别为28.03%、63.31%、8.66%。三类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域,主要集中在矿山与生态区之间、农田与城镇之间。

  第一节 生态廊道修复和生态网络构建

  重点解决跨空间、跨流域、跨区域、跨行政边界等的系统性生态问题,通过“源地—廊道—节点”的生态保护网络建设,提高生态安全及可持续性。涉及全域的生态脆弱和生态受损区。要巩固提升生态环境,加强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河道两岸绿化建设,优化调整植被结构,全面推广乔木与灌木结合、落叶与常绿结合、防护与美化亮化结合,营造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立体错落的廊道生态景观,形成林水相依、水清岸绿的支流绿廊。

  第二节 生态空间生态修复

  主要对太行山地生态屏障区—安阳西部矿山生态修复区、太行山生物多样性及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进行生态修复。生态修复重点是生态资源不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质量受损问题。要尽可能消除人为胁迫,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退耕还林、草、湿。分类采取保育保护、自然恢复、辅助修复、生态重塑等措施,维护生态安全,提升生态功能。针对我市西部山区、丘陵等25°以上的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坡耕地、河流源头、湖库周围的陡坡耕地及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的耕地,实施退耕造林;生态保护重要区的耕地逐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全面实现生态空间的完整和生态功能的恢复。

  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有效结合。针对西部地质灾害多发区和重点风险区,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和经济条件采取不同的工程防治措施。以灾害治理促进生态建设,以生态修复防治灾害发生,二者有机结合,达到灾害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双重功效,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针对严重受损的生态系统,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围绕地貌重塑、生境重构、恢复植被和动物区系、生物多样性重组等方面开展生态修复与重建。

  煤矿开采区生态修复。针对不同采区生态破坏情况,进行一体化综合生态治理。采取工程措施,进一步治理废弃巷道、酸性废水、矸石山、水资源破坏、植被破坏等,恢复自然耕作模式和生态结构,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和生态功能输出。

  第三节 农业空间生态修复

  主要涉及东部平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区—土壤沙化控制区及生态安全保育廊道和生态节点区,同时辐射其他农业生态退化区。

  沙化土地生态功能修复。对内黄县的沙化区域实施沙化土治理、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开展平原沙土区土地整治,采取农田林网、引黄灌溉和打井取水、配套水源工程等措施,控制风沙危害,发展高效农业。积极推进乔灌结合的防风固沙林网、林带、片林建设,降低风速,有效减轻大气沙尘危害。结合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搞好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的村庄绿化。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强化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遏制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农田防护林建设生态修复。把山区作为造林绿化主战场,加大困难造林地造林绿化力度。完善和提升农田防护林体系,持续推进生态廊道网络建设,提高生态廊道绿化水平。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建设森林乡村。以“村边、路边、河边、田边、塘(沟)边”绿化为抓手,挖掘农业空间生态修复潜力。做好宜林后备资源开发,提高新造林质量。调整林种结构,营造适应不同区域的森林植物群落,注重针叶林、阔叶林与常绿树、落叶树等林种、树种的补植搭配。完善功能森林结构,深入研究各类树种的特点优势,因地制宜开展植树造林,不断满足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防护林、固沙林等多种功能需求。优化布局结构,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强对退化林的更替改造、择伐补造、抚育改造、渐进改造等方式进行修复,提升森林质量。

  水源涵养能力修复。以国家级和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为核心,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有效减缓水土流失,构建稳定的植物生态系统,实现固土、涵水、改善局部小气候等生态效益。

  蓄滞洪区生态修复。以工程措施为主,提升蓄洪滞洪能力,保证黄河安澜,提高蓄滞洪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加快构建防洪除险工程体系和滞洪区配套工程建设,加强损坏工程、水闸桥梁、年久失修河道等的修复工作,对滞洪区内毁坏严重的堤防、撤退路进行整治,不断调节河道的调蓄能力,减少洪涝灾害发生,保障滞洪区内居住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节 城镇空间生态修复

  重点关注城区、重点镇、工业集中区等区域的生态资源配置不足、生态空间格局失衡问题,开展城镇人居环境整治。顺应区域自然地理格局,统筹城市内外生态系统,连通城市周边河湖水系,修复城内自然生态系统,增加城市韧性和通透力,提升城市人居生态品质。

  构建城镇空间生态廊道。建设城郊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环城防护林带、人工湿地及公园绿地,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原则,社会绿化与专业绿化相结合,增加城市绿量、提升绿化质量,构建多层次、多色彩、多效益的生态绿化格局,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生态化、连通城乡的城市绿地体系。构建城镇空间生态廊道,提升城镇人居环境水平。

  污水整治,净化生态环境。对重污染企业治污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积极实施人工湿地等水质净化工程,改善水资源质量。实施治污减排、河道清淤疏浚、河道生态修复等工程,实现水通、水畅、水净的生态目标。城镇空间内开展水系连通、水质提升及坡岸绿化建设,扩建滨河绿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恢复湿地,构建集休闲娱乐、观赏游玩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廊道。

  碎片化农田整治。服务于城镇整体生态格局,明确城镇周边农用地生态功能,推进城镇周边碎片化农用地的综合整治。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的类型、强度和格局变化,以生态景观为主,构建条带状、斑块状生态绿地,提升居住环境品质。

  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域生态修复。统筹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交界地带的用途管控,逐步调整优化空间用途,修复受损生态环境。城镇空间与农业空间相邻或冲突区,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避让永久基本农田,促进城镇内涵式发展;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相邻或冲突区,耕地保护优先,处理好永久基本农田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关系,有序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六章 生态修复工程

  按照“空间-工程-项目”的层次,合理布局生态修复重点工程构建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体系,促进安阳市生态修复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中心城区生态功能提升区重点工程

  中心城区生态功能提升区属于城镇空间,主要针对城镇建设生态空间布置生态修复工程。

  城镇空间园林绿化建设生态功能提升重点工程。重点实施公园及游园绿地建设与提升、道路及节点绿化建设与提升、立体造绿、拆违建绿等城区绿化项目,打造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联通工程。工程总面积302.25公顷,立体绿化长度6410米。旨在提升公园绿地景观质量,完善生态廊道,提升生态功能。

  专栏11:城镇空间园林绿化建设提升工程

  1.公园及游园绿地建设与提升项目。涉及中心城区、安阳县、龙安区、文峰区等区县。结合城区绿地规划,大力开展公园建设及现有公园绿地提升,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城市面貌,着重体现“以人为本”的园林建设理念。主要项目:中轴线景观水系(续建)、洪河植物园、安阳市置度专类公园、汉字公园、安阳市文体中心公园绿地建设、古城墙公园、易园拆围墙建绿地及园内提升改造项目、游园等。

  2.道路及节点绿化建设与提升项目。涉及安阳县、文峰区、北关区、殷都区、龙安区等区县。涉及街道:文峰大道(新安路-诚信路)南侧22米、海兴路(黄河大道-高宝路)东侧、南林高速桥下-汤阴县交界处、永明路(文昌大道-黄河大道)等。以城区主次干道绿化建设与提升、道路节点彩化为骨架,突出抓好城区道路路侧绿地绿化项目,打造城市绿廊,联通城市绿道。

  3.立体造绿项目。涉及安阳县、文峰区、北关区、殷都区、龙安区等区县。涉及街道:安阳县公安局立体绿化、怡景花园E区立体绿化、兴业路垂直绿化等。以建筑立面、围墙、栅栏、桥梁、廊架等现有建筑物、构筑物为依托,采取垂直挂绿、屋顶绿化等措施,实施城市立体绿化建设,应绿尽绿,努力打造花廊、花径、花墙城市立体景观。

  4.拆违建绿项目。涉及安阳县、文峰区、北关区、殷都区、龙安区等区县。涉及街道:彰德路与文峰大道东北角、平原路与德隆街交叉口向南500m路西、文峰大道与东工路交叉口向西。对占压绿线违章建筑和建筑施工临时性围挡拆除后,要按照“推窗见绿、漫步入绿”要求,大力开展微公园(口袋公园)建设。

  5.附属绿地项目。项目位于中心城区,金沙大道与光明东路交汇处东南部,安阳市北小庄污水处理厂东侧。项目包括:光明路与洪河交叉口东北角安阳市市政污水处理中心一期绿化项目、安阳市集中供热天然气调峰热源工程厂区绿化项目。

  城市公共设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采取处理措施解决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污染问题,同时兼顾生态效益。主要布置我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安阳市市政污水处理中心一期项目及安阳市静脉产业园餐厨垃圾、市政污泥及粪便协同联合厌氧消化处理项目等3个项目。

  专栏12:城市公共设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1.安阳市静脉产业园餐厨垃圾、市政污泥及粪便协同联合厌氧消化处理项目。位于安阳市马投涧镇大唐集团安阳电厂原灰场,占地面积约100亩,处理规模为200吨/日餐厨垃圾(含地沟油20吨/日)+市政污泥400吨/日+粪便100吨/日,采用“预处理+联合湿式厌氧消化”工艺。项目服务范围文峰区(高新区)、北关区、龙安区、殷都区、安阳县、汤阴县等区县。

  2.安阳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包括文峰区、北关区、殷都区、龙安区、高新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安阳县)和汤阴县等地区的生活垃圾。

  3.安阳市市政污水处理中心一期项目。项目位于文明大道与光明路交汇处东北部。主要项目:布置有粗格栅及进水泵房、细格栅及曝气沉砂池、初沉池、生物池、污泥泵房、二沉池、中间提升泵房、高效沉淀池、深床滤池、紫外线消毒渠及计量间等,日处理10×104立方米/d。

  第二节 西部太行山生态屏障区重点工程

  西部太行山生态屏障区重点工程主要包括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等。

  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从源头进行生态破坏控制,助力矿山生态恢复,实现生态系统正向演替。包括林州市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龙安区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殷都区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专栏13: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1.林州市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项目涉及区域:陵阳镇、龙山街道、河顺镇、横水镇、东姚镇、河顺镇。主要项目:林州市焦家屯石料厂建筑石料用灰岩矿、林州市横水镇小崔脑鑫鑫石料厂、林州市洹龙石料厂、林州市东丰建材厂,以上4个项目有责任主体,治理面积13.7公顷。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修复81个图斑,面积 1.021平方公里。

  2.龙安区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项目涉及善应镇和马家乡。主要项目有:安阳中联骨料有限公司善应镇杨家平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生态修复项目、安阳中联骨料有限公司善应镇南平村胜利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生态修复项目、安阳中联骨料有限公司善应平安吉利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生态修复项目,以上3个项目有责任主体,治理面积3.52公顷。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修复75个图斑,面积2.855平方公里。拟采取降坡、平整、复绿等方式实施治理。

  3.殷都区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项目涉及都里镇、铜冶镇、磊口乡、许家沟乡。主要项目有:安阳县都里乡李珍、铜冶镇南铜冶第三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安阳市科威冶金设备制造公司都里乡北马辛庄熔剂用灰岩矿、安阳县铸鑫金属回收有限责任公司水泥灰岩矿、安阳县铜冶石堂东脑石料厂、安阳县都里乡鸿达石料厂、安阳县磊口乡清池东兴建材厂、都里乡古井村采石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以上7个项目有责任主体,治理面积51.38公顷。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修复233个图斑,面积7.738平方公里。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绿化工作,最大限度减少裸露地面、增加绿化面积、消除视觉污染、恢复地形地貌。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申报1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包括殷都区曲沟镇东彰武村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

  专栏14: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殷都区曲沟镇东彰武村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 项目位于东彰武行政村。主要任务:生态空间整治,在生态空间重点进行河道整治、水土保持以及国土绿化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 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农业空间整治,通过土地开发、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程,优化农业空间路网结构,合理配置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空间粮食产能,打造现代都市田园型农业空间;建设空间整治,通过新型社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现状。

  地质灾害治理生态功能恢复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生态措施结合,取得工程治理效果与生态功能恢复双效果。治理项目主要包括林州市、龙安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专栏15: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1.林州市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项目涉及任村镇、石板岩镇、五龙镇、临淇镇、任村镇、姚村镇、河顺镇、黄华镇、合涧镇、东姚镇。主要包括林州市横水镇吴家井村滑坡治理、太行大峡谷周边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林州市五龙镇长坡村崩塌治理、林州市临淇镇占元村滑坡治理、红旗渠沿线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保护、林州市河顺镇王家沟村滑坡治理、林州市黄华镇郭家园村滑坡治理、林州市南部“三区两线”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等项目。

  2.龙安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项目涉及马家乡、善应镇。主要包括龙安区岭头村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龙安区黑玉村滑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岭头村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主要工作量:挑抬运石渣15884立方米,人工装运土359立方米,石方开挖1532立方米,土方开挖359m3,混凝土浇筑4910立方米。黑玉村滑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主要工作量:削方体积17200立方米,修葺排水沟480米,挡土墙300米。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推进“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于一体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农村振兴。规划林州市合涧镇和殷都区磊口乡高标准农田建设2个项目。

  专栏16: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1. 2021年度林州市合涧镇0.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项目涉及合涧镇:木纂村、马军池村。建设高标准农田0.6万亩。

  2. 2021年度殷都区磊口乡1.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项目涉及磊口乡:南磊口村、上庄村、清池村、清凉山村、目明村、卜居头村、泉门村。建设高标准农田1.1万亩。

  第三节 东部平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工程

  属农业生态空间保护修复工程。主要对耕地、园地、坑塘等农用地实施综合整治工程、农业种植资源保护工程等,规划汤阴县、内黄县的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等。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以生态促整治,以整治兴生态,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规划项目包括内黄县二安镇大槐林等4个村、安阳县崔家桥镇宋村屯村等7个村和汤阴县“一河两岸”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试点项目。

  专栏17: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1.内黄县二安镇大槐林等4个村全域综合整治试点项目。项目涉及内黄县二安镇大槐林村、大寨村、前安村、后安村。主要任务包括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布局,保障乡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开发农用地的非生产性功能等。

  2.安阳县崔家桥镇宋村屯村等7个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项目涉及崔家桥镇宋村屯村、双塔村、李宋村、路宋村、段宋村、郭宋村、苏宋村共7个村。主要涉及宋村屯村新村建设、“新坐标”高中及温迪智慧农庄建设、双塔村村庄规划建设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及水系治理4个部分。

  3.汤阴县“一河两岸”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实施期限为2020-2035年,项目涉及韩庄镇东酒寺村、小河村、小庄村、西冢上村、南张贾村、中张贾村、北张贾村、部落村、李家湾村、庞洼村、武洼村11个村。主要任务包括村庄整体环境提升、汤河滨水休闲区建设、汤河两岸环境设施提升、相关产业园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区新民居建设、土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共安排产业类、基础设施类、整治类和村庄建设类项目15个。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规划安阳县、汤阴县和龙安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个。

  专栏18: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1. 2021年度安阳县辛村镇、永和镇1.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辛村镇华伍级村、邓伍级村、东贤孝村、南贤孝村、西贤孝村、武家门村;永和镇赵奇村、程奇村、张奇村、苏奇村、王奇村。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

  2. 2021年度汤阴县宜沟镇、伏道镇0.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宜沟镇刘庄村、大寺台村、伏道镇后小滩村、前小滩村、寺台寺村、县棉花原种场。建设高标准农田0.6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6万亩。

  3. 2021年度龙安区龙泉镇0.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龙泉镇东上庄村、张北河村。建设高标准农田0.3万亩。

  蓄滞洪区建设工程。包括河南省漳卫河系卫河坡洼(广润坡)蓄滞洪区工程、河南省漳卫河系卫河坡洼(长虹渠、白寺坡)蓄滞洪区工程。

  专栏19:蓄滞洪区建设工程

  1.河南省漳卫河系卫河坡洼(广润坡)蓄滞洪区项目。项目涉及安阳县、内黄县、汤阴县等县区,建设任务主要为开展围堤加固及安全建设,为滞洪区安全及时启用创造条件。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2.河南省漳卫河系卫河坡洼(长虹渠 、白寺坡)蓄滞洪区项目。项目涉及滑县,建设任务主要为开展围堤加固、撤退道路等安全建设,为滞洪区安全及时启用创造条件。

  土壤污染修复工程。规划滑县原九间房化工厂遗留铬渣及铬污染物污染地块土壤污染修复项目1个。

  专栏20:土壤污染修复工程

  滑县原九间房化工厂遗留铬渣及铬污染物污染地块土壤污染修复项目。地块面积42325.977平方米,地块厂区污染土方量628296.5立方米,地块地下水污染范围约23171平方米。根据风险评估报告确定治理与修复建议、目标和基本要求。

  第四节 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修复区工程

  在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的交界处和过渡地带、穿越三大空间的流域或区域,按照“充分利用境外水,有效拦蓄过境水,合理调配境内水,切实保护地下水”的思路,全面开展水系生态整治,建设一批跨空间保护修复工程,形成“湖河相连、城水相映、林水一体、人水和谐”的城市水景,有效保障全市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需求。

  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水土保持工程。规划汤河生态蓄水二期工程、汤河菜园闸除险加固工程、汤河周流闸除险加固工程、汤阴县土地复垦项目、2021年龙安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等5个项目。

  专栏21: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水土保持工程

  1.汤河生态蓄水二期项目。项目位于汤阴县汤河107国道至后湾张村段,建设内容主要为建设御路闸工程,御路闸由节制闸和船闸两部分组成,采用液压钢坝闸,在御路闸处设船闸,船闸和节制闸紧邻布置;北陈王闸工程选用液压钢坝闸。工程实施后,形成蓄水面积371亩,蓄水量56万m3,可改善京广铁路以东京珠高速以西周边数十个村庄的农田灌溉条件。

  2.汤河菜园闸除险加固项目。项目位于汤阴县菜园镇,建设内容主要为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和施工临时工程等。拆除重建东街渠进水口,上下游河道疏浚约1.8km。

  3.汤河周流闸除险加固项目。项目位于汤阴县菜园镇,包括上下游连接段及闸室段拆除重建工程,上下游河道疏浚工程及管理设施工程。共需土方开挖8.31万立方米,土方回填4.21万立方米,混凝土1.22万立方米,模板1.95万立方米,上下游河道疏浚约2公里。

  4.汤阴县土地复垦项目。通过土地翻耕、土壤配肥、灌溉设施优化、局部土壤修复、沟渠清淤等对项目区内的耕地进行治理,以达到农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目的,提升耕地质量,提供耕地生产力。需完成土地翻耕约12000亩,土壤修复3950亩,新修机井26眼,节水灌溉工程30套,田间道路26702米,地埋管308410米,地埋线18950料,栽种大叶女贞15540株。

  5.2021年龙安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平方公里。

  湿地公园修复重点建设工程。采取水量调度、生态补水、河湖水系连通、严格地下水管理等措施,确保重要湿地生态用水。通过退耕还湿、退耕还滩、河岸带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人工湿地减污等措施,扩大湿地面积。规划内黄硝河省级湿地公园建设项目1个,涉及3个乡镇。

  专栏22:湿地公园修复重点建设工程

  河南内黄硝河省级湿地公园建设项目。项目涉及河南省内黄县六村乡、亳城镇、后河镇。建设任务包括湿地生态保护、科普宣教、科研监测、合理利用、防御灾害、基础建设等内容。实施面积110.33公顷。

  南水北调生态带完善提升工程。在南水北调总干渠管理范围边线(防护栏网)两侧外延50米范围内,采取补档重建和补植补造手段,建设生态带。项目区域面积1844亩。

  专栏23:南水北调生态带完善提升工程

  南水北调生态带完善提升项目。项目涉及汤阴、文峰、殷都、龙安等干渠沿线4个县(区)。建设任务包括补档重建,对两侧断档和因洪涝灾害损毁全部重新需灾后重建、补植补造,对现有南水北调生态带中密度达不到75株或郁闭度不够、林分质量不高的林带进行补植补造。各县区要依法依规将生态廊道内侧50米范围内的土地规划为林地,实施面积1844亩。

  黄河、海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滑县城市河流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滑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滑县西湖景观提升改造工程、滑县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工程、渠村灌区(滑县)提升工程、大功灌区(滑县)提升工程。

  专栏24:黄河、海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1.滑县城市河流水系综合治理项目。滑县城区水系主要围绕“三带、四渠、五湖、六河”的水面景观,营造林水相映、水绿相融、生态和谐的现代化绿色城市。“三带”即卫河景观带、大功河景观带和城关河景观带;“四渠”即长虹渠、景观渠、北调节渠和南调节渠;“五湖”即县城规划区西部的滑州西湖、北部的滑州卫湖、南部的农业观光湖、县城中部的滑州文湖及县城东南部的滑州龙湖;“六河”即卫河、大功河、城关河、文革河、贾公河以及北环河。主要为河湖土方整治、湿地、景观绿化、生态廊道等建设。

  2.滑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新建滑县第四水厂、城区至各乡镇集中供水站供水管网、集中供水厂的升级改造、乡镇自来水用户智能水表更换、村内供水管网改造、新建加压泵站及其他配套设施。

  3.滑县西湖景观提升改造项目。调蓄池边坡改造、四座景观桥上部结构改建,绿化、亮化工程提升。

  4.滑县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项目。饮用水地下水水源置换成南水北调地表水管网及配套设施建设,减少开采深层地下水。引黄河水补充浅层地下水,主要是河道蓄水桥涵闸、调蓄工程、坑塘等建设。

  5.渠村灌区(滑县)提升项目。在长垣黄河大堤上建一提灌站,直接把黄河水引入滑县黄庄河,以实现稳定水源的置换;更新改造黄庄河岳营节制闸、塚上节制闸,再通过改造老庙分干和冯营支渠把水引入桑村干渠。对桑村干渠、老庙分干、大寨分干、桑村支渠、陈营支渠、左庄支渠、半坡店支渠、齐邱支渠、郑村支渠、冯营支渠、新庄支渠、苏寨支渠、草坡沟、单寨沟、官寨沟等总长282.3公里进行提升治理,并对380多座桥涵闸进行更新改造。对斗渠120条进行提升治理;坑塘改造整治610个共计5200亩。

  6.大功灌区(滑县)提升项目。对大功总干渠、引黄入内总干渠、柳青干渠、城关干渠、贾公干渠、五干排干渠、枣村干渠、瓦岗干渠、柳里干渠、泥马庙干渠、高平干渠、金堤河等进行提升治理,并对其桥涵闸进行更新改造,对斗渠进行清淤整治,坑塘整治。

  第五节 项目布局与时序安排

  项目布局。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系统思路,统一部署生态修复工程。以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考虑跨区域地理单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区分生态问题严重程度、生态功能区等的不同战略地位,从重点到一般,综合考虑多要素、多功能、多层次、多样性布局项目。我市中心城区、黄河平原区优先安排重点项目。域内河流、水库、湿地梯次安排生态修复项目。农业主产区集中布置修复项目,保证优质高产农田。

  时序安排。工程项目部署按照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明确时序,科学实施,科学管理,提高工程效益。《规划》近期安排第一、二、三批项目;远期安排第四批项目。

  第一批项目。包括城镇空间园林绿化建设提升工程、城市公共设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安阳市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工程(林州市焦家屯石料厂建筑石料用灰岩矿、林州市横水镇小崔脑鑫鑫石料厂、林州市洹龙石料厂、林州市东丰建材厂、安阳中联骨料有限公司善应镇杨家平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生态修复项目、安阳中联骨料有限公司善应镇南平村胜利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生态修复项目程、安阳中联骨料有限公司善应平安吉利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生态修复项目、安阳县都里乡李珍、铜冶镇南铜冶第三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安阳市科威冶金设备制造公司都里乡北马辛庄熔剂用灰岩矿、安阳县铸鑫金属回收有限责任公司水泥灰岩矿、安阳县铜冶石堂东脑石料厂、安阳县都里乡鸿达石料厂、安阳县磊口乡清池东兴建材厂、都里乡古井村采石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等)。实施时间2021~2022年。

  第二批项目。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内黄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水土保持工程、南水北调生态带完善提升工程、蓄滞洪区建设工程、黄河、海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滑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安阳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林州市横水镇吴家井村滑坡治理项目、龙安区岭头村西泥石流治理项目和黑玉村滑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时间2023~2024年。

  第三批项目。湿地公园修复重点建设工程。实施时间2024~2025年。

  第四批项目。安阳市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安阳市林州市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安阳市龙安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安阳市殷都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安阳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包括林州市太行大峡谷周边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项目、红旗渠沿线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保护项目、林州市南部“三区两线”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保护项目、林州市五龙镇长坡村崩塌治理项目、林州市临淇镇占元村滑坡治理项目、林州市河顺镇王家沟村滑坡治理项目、林州市黄华镇郭家园村滑坡治理项目)、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包括殷都区曲沟镇东彰武村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安阳县崔家桥镇宋村屯村等七个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汤阴县“一河两岸”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试点项目)、黄河、海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滑县城市河流水系综合治理项目、滑县西湖景观提升改造建设项目、滑县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项目、渠村灌区(滑县)提升建设项目、大功灌区(滑县)提升建设项目)、土壤污染修复项目。实施时间2026~2035年。

  第七章 综合效益

  第一节 生态效益

  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保障区域生态安全。通过实施流域水生态保护治理、水土保持、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建设水源涵养林,提高林种结构合理性,丰富林地景观类型,更好发挥森林吸尘、固土、固碳、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作用,提高生态效益。通过矿山生态修复、地质灾害治理、植被绿化、地貌景观塑造、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将有效减轻对土地及地下水资源的破坏,改善地貌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实现各项生态指标,林木覆盖率26.5%,森林蓄积量780万立方米,绿色矿山建设率100%,完成废弃矿山治理面积821.74公顷,将有效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有力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改善野生动植物环境,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通过加强流域治理,保护湿地资源,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多样化的栖息空间,维护湿地生态平衡;通过实施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立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体系,强化野生动物救护、禽鸟疫害处理,将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提供良好的保护体系和生存环境。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达8.35%,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增加2511.8公顷,湿地保护率达100%,人均绿地面积达8.4平方米,有效改善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强,自然灾害危害降低。流域水生态保护治理工程的实施,有效减少人为活动对水源保护区的干扰,可实现湿地修复50公顷,降低周边污染负荷对水源地水质的影响,确保流域内居民饮水安全,农村面源污染也得到控制。通过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及灌区改造工程,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量不足、水质不良等突出矛盾。协助四水同治工程,通过修筑、改造雨洪调蓄设施,提高地表水收集能力和调蓄能力,实现水资源生态调度常态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保障能力,降低自然灾害危害。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通过森林质量的提升、乔木林面积蓄积、湿地保护与恢复,将大幅提升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林草生物质能源研发与能源替代,有效增强林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资源破坏、森林灾害造成的森林碳排放。到2025年,林木覆盖率达到26.5%以上,森林蓄积量比2020年净增20万立方米,湿地保护率达到50.01%,有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第二节 社会效益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速实现乡村振兴。通过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药与化肥零增长行动等面源污染治理工程以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将直接推动城乡人居环境的改善,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加速实现乡村振兴。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有效营造全社会关心生态、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生态保护理念,实现全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协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构建以红旗渠精神为核心的生态文化。红旗渠工程不仅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体现,具有重要的民生价值,同时也是太行山生态保护屏障,具有滋养生物、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源等生态价值。本规划以弘扬红旗渠精神为核心,安排实施一批生态修复重点工程,旨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保护创新,构建以红旗渠精神为核心的生态文化。

  第三节 经济效益

  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生态产品供给持续增加,生态产业蓬勃发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空间格局明显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都将持续增加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

  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投资环境。通过水土保持工程、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流域水生态保护治理工程、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实施,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助力当地政府精准扶贫,带动周边群众脱贫,推动乡村振兴。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将有效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改善投资环境,实现绿色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改善生态质量,助力生态旅游。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可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当地生态旅游资源水平,增加旅游产业就业,助推生态旅游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有利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转型,助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提高区域竞争力。预计旅游收入将增加十亿元以上,增加就业岗位近千个。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是推进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责任主体,要根据规划安排,结合我市实际,分解落实规划目标和任务、重点工程,组织编制县级生态修复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主体责任,将规划目标任务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谋划、同步部署、同步落实。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切实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任务落地、责任到位、取得实效。

  第二节 创新政策体系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以重大生态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为切入点,加强财政投资和金融政策的管理与完善,积极落实国家出台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将生态修复建设资金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各级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投资机制。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建设、管理和开发,加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投入力度。

  第三节 落实规划传导

  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为指向,分别对土壤修复、矿山修复、水域修复等专项规划进行规划传导,自上而下落实生态修复规划,体现战略性。明确政府部门中的上下级和同级部门的事权,重点明确规划约束性指标和刚性管控要求的向下传导,加强规划传导的强制性。

  第四节 严格评估监管

  健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的定期检查和监督机制,加强规划任务的完成情况考核,追踪重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和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尝试建立规划实施中期(年度)评估考核机制,专项检查与经常性监督检查相结合,定期评估规划实施成效。加强建设资金审计稽查力度,强化资金使用监督,杜绝截留、挤占、挪用建设资金现象,提升生态修复资金使用效率。

  第五节 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生态修复新技术、生态环境环境承载力、城市雾霾防治、生态环境监测、多污染物协同处理、水循环利用、垃圾渗滤液处理、土壤修复治理、重金属污染物减量回收、小流域生态修复等基础研究,推动各类科技专项等重大科研项目成果应用,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支撑力度。

  第六节 强化资金保障

  以重点区域为优先,统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环境污染治理、农村环境保护、土地整治、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资金,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切实发挥试点模范作用。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开展多元资金筹措渠道。通过自然资源政策激励和财政资金示范,探索推行市场化运作、科学化治理的矿山生态修复模式;通过设立绿色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融资贴息、给予“生态券”的生态用地占补平衡机制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生态修复。

  第七节 鼓励公众参与

  充分发挥公众和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建立公众反馈和监督机制,及时公布规划实施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社交平台和数字媒介等各种渠道,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宣传报道,不断扩大生态建设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引导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发展,全民共建、全民共享。

  主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