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解读 > 部门解读

【打印】

【字体: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豫政办〔2017〕90号文件精神加快我市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解读

安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anyang.gov.cn 时间:2017-12-20 来源:市教育局

一、起草背景和基本原则

(一)起草背景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办发〔2016〕37号文件精神,加快我省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7〕90号)(以下称实施意见),我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该实施意见,这一方面是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实施意见的要求,一方面是为进一步加快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凝聚各方力量,全面提升我市教育发展水平,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该“实施意见”涵盖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等各个方面,旨在全面提升我市农村及偏远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该实施意见强调,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强化最薄弱环节作为优先任务,把调整资源配置作为根本措施,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重要保障,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优化顶层设计,整合工程项目,集中力量攻坚克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基本原则

该项实施意见的基本原则有三项:

一是加强统筹。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系统谋划加快全市教育薄弱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相互配套、相互支撑,形成合力。

二是兜住底线。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着力从最困难的地方和最薄弱环节做起,把提升最贫困地区教育供给能力、提高最困难人群受教育水平作为优先任务。

三是以改革促发展。重在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建立标准、完善机制,为全市教育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内容

“实施意见”分总体要求、重点任务、组织实施三大部分,其中,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如下: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继续改善,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教育结构趋于合理,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育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显著增加,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切实增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将安阳打造成教育质量优、均衡发展好、教育资源足、办学条件硬、特色品牌亮、教育体系全的区域性现代教育中心。

(二)重点任务

一是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20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基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认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省定标准。“十三五”期间,农村无寄宿制小学或不能满足寄宿需求的乡镇,至少改扩建或新建1至3所标准化的农村寄宿制小学。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基本消除大班额现象。2017年至2018年,在城镇新建中小学12所,改扩建中小学22所,增加学位2.9万个。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到2018年底,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要达到“全面改薄”底线要求,满足学校教学和生活基本需要。

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培养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市计划培育认定市名师200人、市学科带头人2000人,市骨干教师8000人。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平均每年为我市农村招聘不少于300名特岗教师。

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原则上校均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重点抓好3所品牌示范职业院校和6所特色职业院校建设。(3所品牌示范职业院校:安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安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汤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6所特色职业院校: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林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安阳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内黄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安阳市高级技工学校)。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向优质学校集中,增强办学能力,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调整到10所,原则上校均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不断提高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三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充分调动各普通高中的办学积极性,创新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彰显办学特色,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学校。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不断扩大优质资源。鼓励优质高中与乡村高中通过建立联盟、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等方式,在课程建设、教学资源、教师培训、管理方式等方面实现共享,整体提升乡村高中办学水平。到2020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贫困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乡村普通高中全部达到基本办学标准。

四是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加快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创建高水平大学和一批特色学科。加快高等院校分类发展,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在不同层次、领域办出特色。支持高校结合自身区域、学校特色开展科研攻关和社会服务,培养大批当地适用人才。

五是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学前教育网络,逐步提高农村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到2020年,我市农村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8%左右。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重点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实现3万人口以上的乡镇至少举办2所、3万人口以下的乡镇至少举办1所标准化公办中心幼儿园。

六是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以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为重点,提高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推进全纳教育。各县(市、区)将在义务教育阶段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6000元的基础上,根据各自财政状况和学校招收重度、多重残疾学生的比例,适当增加年度预算。对承担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任务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参照上述标准执行。我市将实施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整体提升全市特殊教育办学水平。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为每一位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

七是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对在园的家庭经济困难及残疾儿童,按照在校时间每生每天不低于2元(一年按200天计算)的标准进行资助;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3-6岁儿童,按照年生均600元的标准免除保教费,并按照年生均4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费。实施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免除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供养学生等4类普通高中学生学费、住宿费。实行普惠性的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具有全日制正式学籍的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含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以及我省26个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的全部农村(不含县城)学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普通高等学校残疾学生在申请国家助学金和校内助学金类资助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批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