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安政办

【打印】

【字体:

标  题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阳市推动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打造“产业名城”工作方案和安阳市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的通知
索 引 号 E0001-01-2021-00005 失效时间
发文机关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1年08月10日
发文字号 安政办〔2021〕39号 发布时间 2021年08月24日
有 效 性 有效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安阳市推动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打造
“产业名城”工作方案和安阳市推动工业遗产
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
工作方案的通知
安政办〔2021〕39号

时间:2021-08-24 来源: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安阳市推动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打造“产业名城”工作方案》和《安阳市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1年8月10日

安阳市推动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

打造“产业名城”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的决策部署,结合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新形势新要求,推动老工业城市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以产业振兴带动老工业城市全面振兴,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推动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为立足点,把握产业集群培育方向,准确选择发展路径,突出强链条、强体系、强基础,打造支柱产业精、产业结构优、创新资源多、营商环境好、辐射能力强的“产业名城”,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助力中原更加出彩。

  二、工业经济情况

  (一)发展历程。安阳市是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也是河南省重要的工业重镇,产业门类齐全,工业基础雄厚。改革开放之前,安阳市是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轻工业城市,轻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到13.63%,形成了纺织、印刷、火柴、卷烟、食品加工、电池、医药等轻工业制造体系。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85年,安阳市经历了轻工业快速发展期。轻工业总产值为17.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1.2%。从1985年到2000年,安阳市进入了工业发展调整期。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钢铁、煤化工等重工业快速发展,轻工比例逐年下降、重工比例逐年上升,重工和轻工的比重达到67.7:32.3。从2000年至今,进入工业转型发展期。2008年之前,工业呈现高速发展,工业增加值实现5年平均增速20%以上。但自2008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和自身结构性矛盾等因素叠加影响,尤其是2018年全国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安阳市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

  (二)基本现状。2020年,安阳市制造业“三大改造”全面实施,钢铁、煤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等传统产业延链提质,新能源汽车、电子新材料、通航制造、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集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在全省排第4位,精品钢及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三大千亿级工业主导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46.9%,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24.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4.2%,占规上工业比重10.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4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192家,超10亿元企业32家,超50亿元企业9家,超100亿元企业2家。在我市工业化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逐步凸显,整体质量不高,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依赖钢铁、煤化工等传统“两高”产业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新的发展动能尚未形成接续支撑。随着科技创新和数字牵引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迫切需要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科技创新全面提速、数字经济全面赋能。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做大做强精品钢及深加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精细化工、食品制造、纺织服装、绿色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数字经济全面赋能,打造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名城。

  三、工作目标

  到2025年,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基本完成,新兴产业培育取得重大突破,新旧动能转换形成发展新优势。产业规模和发展质量显著增强,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左右。做强做大精品钢及深加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提升打造精细化工、食品制造、纺织服装五百亿级和绿色建材百亿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四大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三大主导产业支撑作用大幅增强,占比达到50%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的比重超过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培育一批领军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以上企业3家,100亿元以上企业5家以上,10亿元以上企业50家以上,超亿元企业300家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力争达到300家以上。拥有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推动智能化改造深度实施、绿色化改造对标提升、技术改造提速升级,促进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发展新动能。

  四、重点产业集群

  (一)着力打造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

  聚焦精品钢及深加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技术、产品优势突出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精品钢及深加工产业。按照绿色、减量、提质、增效要求,重点推动生产绿色化、装备大型化、企业智能化、钢材精品化,打造千亿级精品钢及深加工产业集群。支持龙头钢铁企业按照市场化方式,以增资持股、交叉换股等形式,有序推动钢铁企业整合提升,建立区域布局更加合理、特色导向更加鲜明的钢铁行业空间格局。支持企业大力发展钢铁深加工,攻关优特钢、高强度板材、高强度钢筋、优质线材、优质管材等关键技术。重点围绕汽车、建筑、高端装备等下游产业培育壮大高附加值产品及特色产品,加快推动产业向“专、精、特、高”方向发展。大力发展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精密铸造、装配式建筑等产业,推动钢铁行业链式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推广绿色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大力推动数字制造和人工智能应用,实现钢铁产业全流程绿色低碳智能化。支持钢铁龙头企业向服务型转型,加快形成“技术+产品+服务”协同发展新优势,增强企业和行业竞争力。

  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落实国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划为契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千亿级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以安阳县(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林州市、内黄县为重点,持续优化提升“一区两园”空间布局。着力壮大整车制造规模,以整车制造需求为牵引,聚力发展商用车、乘用车、专用车等新能源整车制造产业集群。积极引进电池、电机、电控“三电”企业,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本地配套水平,形成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聚焦通用航空、轨道交通、智能装备、康复医疗设备等优势领域,持续提升高端和终端产品比重,打造创新引领、智能高效、绿色低碳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吸引国内外通用航空知名企业入驻,加快通航制造产业园、无人机产业园、国家级无人机检测检验中心、5G泛在低空测试基地等项目建设,构建集研发、孵化、生产、技术检测、维修保障、应用于一体的通用航空制造全产业链,打造成具有全国示范作用的区域通航产业创新中心。坚持育龙头、强基础、延链条,重点围绕机车车辆零部件、内饰设备、安防技术及设备等领域,加快培育壮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依托重点数控装备企业,拓展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建立集研发、制造、体验及应用于一体的新型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体系。依托安阳市康复产业技术研究院、内黄县康复产业园,充分发挥医疗装备龙头企业带动效应,瞄准康复医疗发展方向,重点开发康复医疗、数字诊疗、高端体外诊断等产品,推动康复医疗设备产业向宽系列、多领域、集群化方向发展,建设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国家综合创新试点市,打造“中国康复设备之都”。

  (二)逐步壮大百亿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

  强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改造“三大改造”,持续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加快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品牌提升,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向高附加值产业链环节延伸,提升高端化、智能化、循环化、绿色化水平,打造4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精细化工产业。依托安阳新型化工产业园,做大做强焦炉煤气和煤焦油副产品精深加工,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通过产业链招商、垂直整合等方式推动产业链网状发展,打造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强化资源整合,引导支持精细化工龙头企业兼并重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进精细化工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打造河南省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以循环化、清洁化改造为抓手,采用先进化工生产工艺和设备改造提升化工企业,推动化工企业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发展。

  食品制造产业。以内黄县、汤阴县、滑县等优质农产品为基础,吸引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入驻,加快推进面品、禽肉、油料、果蔬制品、菌类系列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与横向融合,加快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转型发展,重点培育壮大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和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推动食品加工业迈上新水平,到2025年,实现全市粮食加工转化率保持在90%以上。

  纺织服装产业。依托北关区产业集聚区、滑县纺织服装产业园,引进国际知名服装企业与设计机构进驻,推动纺织服装向“绿色设计、时尚品牌、智能制造”三位一体转型,打响“中国针织服装名城”“中国童装名镇”名片,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重点围绕高端辅料、女装、童装等优势领域扶持一批相对领先、成长潜力较大的企业快速成长,积极突出服装行业品牌化建设,全面对接国内外高端品牌设计资源,系统提高服装行业的设计、生产、营销、管理的整体水平,加快培育以品牌、质量、设计、营销为核心竞争力的服装服饰产业。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条,加快补齐染整短板,建立技术服务、产品检测鉴定、质量控制等公共服务体系。

  绿色建材产业。依托内黄县产业集聚区,加快陶瓷产业科技开发、信息物流、产品检测等平台建设,构筑多品种、高端化、系列化、环保型陶瓷产品体系。支持重点陶瓷企业出口转内销,优化市场结构,提升风险应对能力,打造中部地区绿色高端陶瓷产业基地。依托林州市“中国建筑之乡”“建筑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优势,围绕建筑产业新需求,鼓励开发节能环保、保温、隔热及防火性能良好、施工便利、使用寿命长的新型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及隔热隔音材料,开发推广结构与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板,形成较为全面的绿色高端建材产品体系。引导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等建材的应用,提高绿色新型建材产品在整个建材行业中的比重,打造国家绿色建材产业示范基地。

  (三)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坚持战略导向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5G等产业,重点培育4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市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引擎。

  电子信息产业。依托林州市产业聚集区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电子玻纤、电子布、覆铜板、线路板、智能终端、红外及激光器件、高端显示盖板玻璃等产品,打造国内重要的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布局发展一批特色鲜明、产城融合、绿色生态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坚持龙头企业与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共同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带动力,积极培育特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大中小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新材料产业。依托安阳市产业集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瞄准行业500强、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和领军型特色新材料企业。以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瓶级聚酯为重点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金属新材料、有色金属微电子新材料等基础新材料,建成合金新材料产业园。围绕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等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积极布局发展石墨烯、3D打印材料、超高温材料、纳米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产业,建设区域重要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产业。以大健康产业发展为契机,依托汤阴县产业集聚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集聚优势和基础条件,加速生物制药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打造创新型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重点围绕化学合成药、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生物技术药、原料药、健康服务等领域,积极承接引进京津冀医药转移企业入驻。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化发展水平,深入挖掘我市特色中药材资源,鼓励研发和应用中药制剂,全力打造中药材产业技术平台,打造集种植、采集、加工、提取、研发、制药全产业链的现代中药产业体系。支持企业研发生产保健产品、功能食品,丰富产品链条,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发展。

  新能源产业。围绕国家级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拓展新能源发展空间,结合我市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做大做强光伏、风电、氢能源三大重点产业,延伸带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聚,打造中部地区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做强风电产业,壮大全产业链风电装备产业集群,促进风电装备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做优光伏产业,突出发展太阳能光伏玻璃面板、光热玻璃、电池组件及关键材料,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工程。积极培育氢能源产业,推动我市煤化工产业向氢能源产业拓展,发展绿色规模化氢气制备、储运、加注和检测技术,延伸氢能产业链条,力争将新能源产业打造成为我市重要支柱产业,促进能源结构转型与培育绿色动能协同发展。

  五、实施路径

  (一)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完善贯标示范机制,为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奠定基础。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培育省市两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加强智能制造项目库建设,选树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实施“机器人示范应用倍增工程”,围绕机械、汽车、电子、食品、新型材料、化工、煤炭等重点行业,推动“机器换人”。以首批备选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开展 “企业上云”专项行动,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智能化示范园区。坚持重点培育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打造覆盖制造业重点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培育一批智能制造装备重点企业,打造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深化企业诊断服务,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分级评价指标体系,提升企业智能化改造技术支撑能力。培育制造业“双创”平台,依托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集聚区、高新区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基地。

  (二)推动制造业绿色化。以培育绿色工厂示范为着力点,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为全市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夯实基础。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 带动提升工业行业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水平。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组织实施工业节能监察,倒逼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在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重点企业推进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覆盖,提升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推进静脉产业园、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固体废弃物示范试点和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三)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积极引导制造业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以产业升级和提高效率为导向,发挥研发设计、流程优化、品牌建设、标准制定、市场营销等对制造业价值链的提升作用,促进制造业企业加速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持续开展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培育,围绕主导产业遴选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培育,重点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远程运维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化发展,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集中区域集聚,实现规模效应和特色发展。

  (四)推动创新驱动引领化。坚持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大力推动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安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红旗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863红旗渠科技产业园、安阳大学科技园等重大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平台的载体作用,积极推动科学装置、工程化平台、中间试验线、检测评价服务平台、数据标准库等一批重大的创新基础设施。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主动对接跨区域创新合作,争取央企和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来我市建立联合研发基地,促进更多新技术、新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开放式创新体系及创新联盟,高效配置各类创新资源。深入对接“一带一路”,围绕精品钢、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优势产业推进产能合作。营造高水平的创新生态体系,高水平推进我市科技创新及科技服务体系优化布局。实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培育工程,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

  (五)推动经济转型多元化。立足全市产业基础,一方面培育壮大制造业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和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努力构建符合我市发展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把握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新趋势,持续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规模,不断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支撑能力,实现“制造+服务”双轮驱动发展,全力破解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资源性和体制性问题,有效推动局部优势、单一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化,努力促进城市经济整体转型。

  (六)推动城市基础配套化。坚持生态为基、产业为核,坚持打基础、补短板、提品质、强内涵并重,提升城市能级,打造产城人文有机融合的现代产业名城。坚持建管并重,以区域联通和交通一体化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交通、信息、水利、能源等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精细化管理和数字化管理,加快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居住、出行、停车等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管理,建设“智慧安阳”。以老旧小区改造为抓手,加快推进城市发展、城市更新相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牵头统筹我市推动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打造“产业名城”工作,谋划组织、协调推进相关重大事项。重大事项提请市委、市政府审议决定。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协调解决工作推进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各县(市、区)要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制定产业集群培育实施方案,明确培育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推动本地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二)创新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丰富创新型多样化金融产品,开发各类中长期贷款和服务,加快推广供应链金融等新模式应用。深入开展民营小微企业“百千万”三年行动、推动企业上市挂牌“百舸竞帆”等金融服务行动,推行规上企业主办银行制。建立制造业企业“白名单”和制造业重大项目库,优先给予融资支持。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等本地金融组织创新反担保方式,放宽反担保要求,提高信用与保证类业务占比。引导银行强化与融资担保服务机构合作,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融资担保比例,降低服务收费。

  (三)突出人才支撑。培育壮大创新性人才队伍体系,发挥“洹泉涌流”人才聚集计划政策导向作用,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领军人才及团队、高端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全面增强企业家综合能力。健全人才与产业对接机制,支持学校和企业联合建设一批对接先进制造业的重点专业和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加快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实用性技术技能人才,打造技能完备、技艺精湛的技术型人才队伍。

  (四)强化政策保障。统筹产业、科技、财政、土地、能源、环保等政策,形成政策支持合力。发挥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各类政府产业基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向产业集群重大项目投资。坚持“亩均论英雄”,对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和强链、补链项目,在土地、能源、环保、创新等资源要素分配上给予重点倾斜,对承载产业集群的主体园区在空间布局、要素配置、能级提升等给予重点支持。建立工业土地收储制度,推广混合用地、“标准地”出让等模式,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用地需求。

  (五)优化营商环境。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企业关切,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和措施,提供制度保障。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开展营商环境核心指标攻坚行动,建立优化营商环境专项工作台账。持续抓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国务院令第722号)落实和宣传,组织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坚持找短板、补弱项、抓整改、谋创新,扎实推进全市营商环境优化工作,着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的一流营商环境。

安阳市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总体部署,为进一步加快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保护传承,探索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基础

  安阳市是《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确定的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是河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经过50多年的发展,安阳市已具有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工业门类比较齐全,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0多家,初步形成了精品钢及深加工、装备制造、化工、食品、电子信息、纺织等产业集群,拥有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安钢集团)、安阳卷烟厂、豫北纱厂等一大批传统老工业企业,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工业遗产,其中豫北纱厂已被确定为安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培育文化旅游千亿级主导产业,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印发实施了《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精品钢及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四大千亿级产业的实施意见》(安政〔2018〕14号)、《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迎客入安”支持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安政办〔2020〕11号)等文件,加快建设殷墟、红旗渠·太行大峡谷两大文化旅游发展极核,努力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禀赋,将工业旅游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特色板块,坚持保护修缮与开发利用并重,盘活老厂区旧厂房,推进工业遗产博览、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休闲服务融合发展,让“旧”遗产焕发“新”生机,实现“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变。

  二、工作思路

  (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我市“一个重返、六个重大”重要目标,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工业、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为老工业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将我市老工业区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主题旅游目的地,实现从老工业基地“工业锈带”向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活秀带”彻底转变,进一步提升我市的经济创新力、产业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二)基本原则。

  1.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坚持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着力保留历史原貌、修复历史遗存,凸显工业文化底蕴,着力创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工业旅游生活综合体。

  2.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统筹规划产业发展、生态居住、基础设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等各类项目,做好总体规划、具体项目规划和周边配套规划相统一,有序推进各级各类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3.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行政推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利用市场和社会资源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运作。

  4.多方争取,形成合力。理顺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加大招商引资,多渠道筹措项目资金,积极探索具有安阳特色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新模式。

  三、目标任务

  (一)发展目标。到2025年,安阳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保护传承、产业创新发展、城市功能提升深度融合,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品牌实力显著提档,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区域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城市空间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充分发挥工业遗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城市空间改造,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主要任务。加快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促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彰显城市特色,以建立健全全市工业遗产认定和分级保护机制、推动重点保护展示项目、建设工业遗产博物馆、繁荣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城市新空间和树立城市旅游品牌形象为重点,加快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1.建立健全全市工业遗产认定和分级保护机制。对全市工业遗产开展调查、评估和认定工作,出台保护认定细则,建立工业遗产分级保护机制,鼓励遗产所有者积极申报。指导已被认定为国家工业遗产的所有权人,划定保护范围,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在醒目位置设立标识,设立展陈设施,开展宣传说明。(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物局)

  2.推动重点保护展示项目。加强重点工业遗产本体保护和周边环境治理,依托价值突出、内涵丰富的重点工业遗产,进行工业遗产价值展示,开展红色教育、研学游等活动。重点推动豫北纱厂、安钢集团园林化工厂、安化集团老办公楼及尿素造粒塔和滑县西纸厂等项目,弘扬工业遗产当代价值。(责任单位:相关县〔市、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广体旅局、市文物局)

  3.建设工业遗产博物馆。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工业遗产博物馆,鼓励安钢集团、安化集团、豫北纱厂等厂矿企业建设特色博物馆,完善工业博物馆体系。开展各类工业文化主题展览、社教研学活动与文创体验活动,将工业遗产保护与博物馆建设结合起来,宣传遗产重要价值、保护理念、人文历史、科技工艺、品牌内涵等。(责任单位:市文广体旅局、市文物局)

  4.繁荣新业态新模式。利用现有工业研发、生产基础,出台人才奖励政策,布局发展工业设计、创意设计,利用新技术推动跨媒体内容制作与呈现孕育新型文化业态。完善配套商业服务功能,发展以工业遗产为载体的体验式旅游、研学旅行、休闲旅游精品路线,形成生产、旅游、教育、休闲一体化的工业文化旅游新模式;促进工业遗产与现代商务融合,改造利用老厂区、老厂房、老设施发展文化创意园区和影视拍摄基地;支持各大厂矿企业吸纳社会资源,将企业原有较为独立的俱乐部、影剧院、大型会议中心等重新装修改造,建成多功能剧场,重新发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责任单位:市文广体旅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5.拓展城市新空间。加快我市老工业区转型升级和用地更新,对具备条件的厂区内的厂房、仓库及居住区的建筑进行保护利用,规划建设工业文化公园、城市公共休闲广场等,推动以工厂仓库为主的生产区转型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区、生态区。鼓励各大厂矿企业设立企业开放日,将更多的工业遗产资源向公众开放,形成文化生活新空间。(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6.树立城市旅游品牌形象。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形象提升相结合,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结合起来,拓宽工业遗产的价值普及和传播推广渠道。举办工业遗产主题研讨会和工业文物交流展,邀请专家学者共同研讨老工业基地发展先进制造业、保护传承文化和工业遗产以及工业旅游、工业研学游融合发展之道,回溯历史,启发活化利用工业文化遗产的新思路,同时“以史为鉴”助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文广体旅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四、重点项目

  1.豫北纱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豫北纱厂旧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纱厂街道办事处纱厂南社区豫北棉纺织厂院内,建于1901—1903年,占地7200平方米,现存建筑群平面布局呈四合院形式,主要建筑有办公楼、会议室、东西厢房等。办公楼为两层平顶西式建筑楼房,门窗均为拱券式,青砖砌墙,会议室为攒尖顶尖筑,四周带廊,东西厢房主要为硬山式建筑,灰瓦覆顶。在对原豫北纱厂西式建筑作为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性展示的基础上,收购改造豫北纱厂老旧厂房,并承接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意文化展示体验区”的功能定位和配套服务,打造成一个集文化、旅游、餐饮、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特色旅游场所,形成以遗址展示、考古科研、文化创意、艺术社区等功能为主的文创产业集聚区。

  2.安钢集团。安钢集团始建于1958年,经过60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年产钢能力1000万吨的现代化钢铁集团,是河南省钢铁行业的排头兵。安钢集团通过打造“公园式、森林式”园林化工厂,将钢铁工业遗存和新时代工业体改造成与自然、城市、文化相融合的景观典范,达到“工厂变公园、厂区变景区”的效果,使其真正成为集环保生产、文化旅游、绿色生态为一体的园林化工厂。2019年年底,园林一期工程完工后,安钢集团成功申报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按照规划逐步展开园林二期、三期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景观建设标准,增加旅游景点打造。同时,围绕工业旅游主题,着力开发和推广钢铁工艺研学游、国企党建游、绿色生态园林游等独具安钢特色的旅游产品。

  3.安化集团老办公楼及尿素造粒塔。安阳化学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河南省安阳化肥厂,是周恩来总理亲自确定的项目之一。工厂始建于1969年,1995年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2009年3月融入河南能源化工集团。老办公楼始建于1970年,结构形式为二层砖混结构、挂瓦屋面,建筑面积约1080平方米,计划改造为安化集团公司厂史馆。老造粒塔始建于1970年,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高度62米,直径9.5米,该建筑内含电梯,墙面镶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等语录,计划改造为安化集团公司地标建筑观景台。

  4.滑县西纸厂。滑县西纸厂位于滑县贸易路与工人路交叉口西南角,建设于1968—1987年,由轧草间、蒸煮间、漂洗间、生产车间、打包车间和成品库等建筑物组成,并保留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生产标语及立面工业风貌,保持着西纸厂建筑的原真性。滑县西纸厂改造占地总面积36900平方米(约合55.35亩),改造后总建筑面积23315平方米,其中共分为三个功能分区:工业展览展示区、生态酒店区、特色餐饮区,同时还包括绿化、广场、道路、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目前,已实施特色美食再生改造项目,将原建筑物改造为游客服务中心、宴会厅、室内小吃街、高端餐饮区等功能区,并保留原漂洗间为复原展示区,作为延续工业记忆的载体。

  5.安阳卷烟厂(旧址)。安阳卷烟厂(旧址)现为安阳市红旗渠集团,位于安阳市文峰区文峰大道与一马路交叉口东南角。安阳卷烟厂旧址内现有办公楼、包装车间、仓库等建筑。其中木工房位于厂区中部,建于20世纪60年代,仓库坐西朝东,位于厂区西北角,建于20世纪60年代。两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形式简洁,立面线脚清晰无其余装饰,青砖砌墙灰瓦覆顶,木工房东西山墙上开有圆形侧窗。两建筑为原安阳卷烟厂早期建筑,现保存完好,具有典型时代特征。卷烟厂大门位于厂区西侧,建于20世纪60年代。大门为青砖砌筑,上有五角星及国营安阳卷烟厂字样,现为文物保护部门确定的一般文物点。

  6.安阳玻壳厂。安阳彩色显像管玻壳有限公司(现河南安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是原国家计委“七五”五大成功引进工程之一,一期彩玻工程于1990年5月建成投产,生产工艺从原料投入到成品产出均为自动控制,流水作业,为上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安阳玻壳厂坐落于安阳市龙安区安彩大道与中州路西南角,厂区办公楼、职工餐厅造型新颖,立面采用大量铝塑板及镜面玻璃,保存完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业务指导。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指导全市各厂矿企业梳理现有工业遗产,完善工业遗产档案记录,建设工业遗产数据库,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工业遗产。市文物局负责对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所有权单位及文物所在县(市、区)就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开展指导。市文广体旅局负责协助相关县(市、区)挖掘工业遗产资源,对接大型旅游投资公司、旅行社等,开发利用好工业遗产资源,发展工业旅游。

  (二)推动重点项目实施。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物局、市文广体旅局、市财政局和相关县(市、区)政府要计划实施一批具有重大价值且工业历史风貌完整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编制项目推进台账,进行动态调整。对纳入台账的项目要明确责任领导、责任人,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积极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三)加强宣传教育。相关县(市、区)政府及企业要不断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宣传教育,挖掘工业文化遗产精神内核,展示讲解固态工业遗产。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工业研学游,学习了解安阳工业发展历程,挖掘安阳工业历史中的“闪光人物”,以微视频、漫画、广播剧等形式讲好“闪光故事”,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工业文化。

  (四)优化发展环境。市文物局在工业类博物馆设立过程中要加强业务指导和支持。市财政局要联合相关单位,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奖补政策。各相关部门要强化联审联批机制,简化工业遗产保护项目审批流程,加快项目落地,鼓励社会资源多种形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各相关企业要发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主观能动作用,承担起保护工业遗产、传承工业精神的责任。

  附件:安阳市工业遗产保护重点项目


  主办:市发展改革委

39号附件.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