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安阳要闻

【打印】

【字体: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我市就业工作回眸

安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anyang.gov.cn 时间:2021-06-28 来源:安阳日报

  □记者 黄亚楠

  就业是民生之本,居民收入之源。安阳作为老牌工业城市、农业大市,人力资源丰富,织牢织密“就业网”,使各类人群就业有保障,不仅关乎千家万户的“钱袋子”“菜篮子”,更维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孜孜不倦地耕耘下,一张庞大的就业保障服务网在豫北大地铺就,植入寻常百姓家。在“洹泉涌流”、创业贷款、技能培训等政策的浸润下,逐渐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改变了万千家庭的命运。

  无论是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居家就业的残疾人,还是返乡创业带动乡亲共同致富的农民工,或是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大学生……不同行业的安阳人在各自岗位上绽放光彩,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关键词:再就业

  拉起就业保障的序幕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停产、破产、改制,出现的富余人员再就业问题。1995年5月,我市率先启动“再就业工程”。1998年,按照中央“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和建立国有企业下岗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条保障线”,我市以“保生活、促就业”为方针,在国有企业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为下岗职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

  期间,我市在中央再就业资金筹集“三三制”的原则的基础上,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五指测算法”,通过对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实发工资、资产负债5项指标综合测算,确定财政、社会、企业三方负担比例。使得“三三制”资金筹措制度更具有实际操作性、更加实事求是、更加科学合理,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

  2005年我市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全部关闭,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1998年至2005年,全市共筹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2.88亿元,用于为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1.72亿元,代下岗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8796万元,失业保险费936万元,基本医疗保险费1904万元。

  关键词:民生之本

  就业扶持体系初步形成

  2002年9月,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工作重心由保生活转向促就业,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加强,就业岗位不断增加。2002年,以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为主线、包括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免费培训、免费职业介绍等各项配套措施相互衔接的再就业扶持政策政策框架初步形成。

  在一系列就业政策的扶持下,我市一批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安阳德隆纺织有限公司、安阳鑫盛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等生产形势好转,重新安置1000多下岗失业人员上岗再就业;一批园区开始创建,针织纺织产业在我市开展蓬勃发展,安排就业6万余人;一批新办企业在政策扶持下,发展壮大,表宏源型钢有限责任公司,吸纳一批下岗失业人员返厂就业;一批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一批年龄偏大、就业竞争力较弱的“4050”等困难人员,得到政府的托底安置和就业援助。

  1998年-2005年间,全市累计新增就业人员20.6万人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3.14万人次,安置“4050”人员2.6万人。

  关键词:农民工

  从劳务输出到返乡创业——农民工工作遍地开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凸现,我市开始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道路。2002年,我市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重要战略实施,逐步掀起外出务工高潮。2006年,我市建立起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此后,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使农民工群体大有可为。

  ——提升技能稳定就业。2006年,我市对1300多个行政村,近5万名劳动力的技能状况、培训需求、就业意向和我市培训资源状况、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安阳市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及就业服务实施细则》,开展政府补贴性培训。2015年,针对就业形势新变化,我市对农民工培训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增强了农民工培训的社会效益。

  ——强化服务促进转移。2005年,我市与新疆、山东、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建立起政府间、部门间、组织间、企业间多层次的劳务协作关系,劳务输出务工基地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近年,我市通过开展“赴疆摘棉”“就业服务进农家”“外埠企业用工对接”等活动,促进“创劳务输出品牌、促劳务经济发展”活动向深层次发展。建立农民工动态监测制度,持续开展“春风行动”,拓宽外出劳务和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渠道。

  ——打造环境引凤回巢。农民工返乡创业既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协调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16年,我市从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创业政策体系、建立创业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优惠举措,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2020年面对疫情,我市从资金、人才、土地、金融等要素出发,涉及税收奖励、购房补贴、生活补助、子女教育、职称评审等方面,加大对返乡下乡创业工作的支持力度。

  ——就业帮扶助力脱贫。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我市印发《关于印发〈安阳市转移就业脱贫实施方案〉等5个方案的通知》,把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推进就业扶贫工作纵深开展。截至2021年5月,全市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43463名已脱贫劳动力(包括滑县)全部接受过培训并实现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已脱贫劳动力9499人,就业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创业贷款

  实现“草根”创业梦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政府的无息贷款、贴息贷款解决了许多弱势群体创业的资金困难,为许多“草根”实现的创业梦插上了翅膀,对提升城乡经济发展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3年,我市成立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中心,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2008年,小额贷款担保的扶持范围逐渐扩大到大中专毕业生、转业退役军人、残疾人、回乡创业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等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人员等。2013年,贷款扶持对象范围再次调整,囊括了符合规定条件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复员转业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刑释解教人员,以及符合规定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2016年、2018年分别将贫困人口、农村自主创业农民纳入政策扶持范围。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化,传统种植逐渐发展成产业种植,对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大。我市贷款金额也由最初的不超过2万,逐步增加,2019年已经调整到20万元。

  2003年-2010年,我市小额担保贷款发放10.09亿元,扶持2.28万名创业人员创业,带动7.99万人就业。2011年-2015年,我市小额担保贷款发放27.86亿元,扶持5.19万名创业人员创业,带动18.17万人就业。2016年-2020年,我市创业担保贷款发放39.15亿元,扶持4.06万名创业人员创业,带动14.2万人就业。2020年发放贷款8.04亿元(2014年以后数据均不含滑县),再次达到历史极值,扶持创业带动就业效果不断增强。

  关键词:“放管服”改革

  就业服务步入信息化

  1988年,为方便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保管职工档案,我市成立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历经30多年沧桑,职介中心从最初仅仅设立保姆窗口、农民工窗口、技术工人窗口、家政窗口,如今已经发展为“互联网+求职招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就业新模式。服务群体也由原来单一的下岗失业人员,到现在就业形式丰富的灵活就业人员。

  从最初每月固定的8号、18号、28号举办现场用工求职洽谈会,到现在的通过智慧就业系统。我市打造的就业信息“一张网”,实现精确收集线上线下就业求职相关信息,建立就业信息大数据库。就业服务部门对数据数据库中与招聘求职相关的岗位、人员、年龄、薪酬、学历、地域、浏览等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精准统计。为稳定就业大局提供可靠的形势分析,实现招聘信息数字化、发布立体化、求职便捷化。

  今年以来,市人社部门创新思路,启动“直播带岗”活动“专列”,带动“网上淘岗”“码上就业”。“直播带岗”与政策宣传融为一体,不谋面也能零距离沟通交流的绿色带岗通道。截至目前,共举办大型“直播带岗”活动4次,通过13个直播通道对参加“直播带岗”的用工单位进行现场直播,直播带岗观看量达50万余人次。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近年,市人社部门有机融合实体大厅业务与网上办事系统,全面推行公共就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掌上办”,开启“指尖服务”,方便群众足不出户即可服务网上预约、信息网上采集、手续网上申报、进程网上查询。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市正以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为目标,稳岗位、保重点、优服务、兜底线,进一步巩固深化“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优化人才环境、扩大引才效果,打造聚才“强磁场”,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编辑:付亚丽 责任编辑:张晓萌 )

相关阅读: